一、定义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三、组织病理四、临床表现五、诊断要点六、鉴别诊断七、治疗要点
一、定义
湿疹(eczema)是多种复杂的内、外原因引起的多形性、具有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属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临床上瘙痒剧烈,度浸润。如经久不愈,则发展为慢性湿疹。
(三)慢性湿疹chronic eczema
由急性及亚急性迁延而成,或一开始炎症不重,暗红斑上有丘疹,抓痕及鳞屑,患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呈苔藓样变,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病情时轻时重,迁延数月或更久。好发部位: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病。
(四)几种局限性湿疹
手部湿疹:多起病缓慢,手背手指等处出现暗红斑,浸润肥厚,边界较清,表面干燥粗糙,冬季常有裂隙。除特应性素质外,部分患者可与职业及情绪状态有关。
乳房湿疹 多见于哺乳期女性,乳晕、乳头、乳房下呈暗红斑,丘疹和丘疱疹,边界不清楚,可伴糜烂、渗出和裂隙,可单侧或对称发病,瘙痒明显,发生裂隙处可出现疼痛。
外阴、阴囊和肛门湿疹 局部瘙痒剧烈,常因过度搔抓,热水烫洗而呈红肿渗出、糜烂。长期反复发作,可成慢性湿疹表现,局部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
钱币样湿疹 好发于四肢,损害为密集的小丘疹和丘疱疹呈圆形或类圆形的钱币状斑片,境界清楚,急性期潮红,渗出明显,周围有散在性丘疱疹,转为慢性后,皮损肥厚,色素增加,表面附有干燥鳞屑,自觉瘙痒剧烈。
汗疱疹 病因不清,过去认为是由于手足多汗,汗液潴留于皮内引起的,现在多认为是皮肤湿疹样反应。变现为掌趾、指趾侧面的水疱性损害,粟粒至米粒大小,半球形,略高出皮面,无炎症反应。皮疹分散或成群发生,常对称分布。疱液清亮,干涸后形成领口状脱屑,有程度不一的瘙痒及烧灼感。好发于春秋季节,每年定期反复发作。
四、诊断要点
,皮损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 肥厚、色素沉着等。
、亚急性和慢性。
, 常对称性分布。
。
,常反复发作,时重时轻。
,如耳湿疹,手湿疹,乳房湿疹,肛门湿疹,阴囊湿疹,小腿湿疹等。
五、鉴别诊断
急性湿疹与急性接触性皮炎的鉴别
急性湿疹
急性接触性皮炎
病因
不明
常有明显致病外因
损害特点
原发性多形疹,境界不清
较单一,境界清楚
发病部位
对称,泛发
局限于接触部位
主要症状
瘙痒剧烈
痒或烧灼感
病程
常迁延复发
去病因后较快痊愈
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藓的鉴别
慢性湿疹
慢性单纯性苔藓
病史
常由急性演变而来
起初瘙痒为主,后呈苔藓样变
表现
损害暗红,浸润肥厚,色素增加,外周有小丘疹、丘疱疹
皮损苔藓化,正常皮肤颜色,周围有正常肤色的扁平丘疹
分布
多发于面、手足、
四肢及外阴部
多发于颈项、骶尾、四肢伸侧
病程
病程长,多有急性或慢性反复发作及有渗出史
慢性病程经过,无渗出史
湿疹
手足廯
好发部位
手、足背
掌跖或指趾缝
皮损性质
多形性、易渗出
境界不清、 对称
深在性水疱
境界清楚、无红晕、领圈状脱屑、常单发
真菌检查
阴性
阳性
甲损害
甲病少见
常伴甲增厚、污秽、 脱落
治疗要点
注意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避 免饮酒、食用辛辣食物,避免过度烫洗。治则:西药以止痒抗过敏为主,中药以清热利湿,疏风清热、养血疏风润燥为主。
内用药物治疗:
⑴抗组胺药;可单用,也可两种药物配合使 用或交替使用。
⑵钙剂治疗:使用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如 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每日1次,10次 为一疗程。
⑶糖皮质激素:一般不宜使用,但范围 广泛、炎症严重的急性湿疹可以使用。
⑷静脉封闭治疗:普鲁卡因用量每次不 超过500mg,每天不超过1g。用前皮试!
局部疗法
根据不同皮损选用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1)急性期 无渗出——炉甘石洗剂;渗出少——氧化锌油 ;渗出明显——湿敷(如3%硼酸溶液、 %呋喃西林溶液)
(2)亚急性期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乳膏, 糊剂(如煤焦油、糠馏油、氧花锌等糊 剂)。 为防止和控制继发性感染可加用抗生素类。
(3)慢性期 软膏(如煤焦油软膏)、硬膏 (如肤疾灵硬膏),顽固局限皮损采用糖 皮质类固醇激素皮损内注射。(对于局限性肥厚性损害可先用肤疾宁贴膏将局部软化后再涂软膏,采用封包疗法。)
3、中医辨证论治
(1)内治
中医治疗湿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