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医硕士中医基础理论-2.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医硕士中医基础理论-2
(总分:100. 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
二、 A型题(总题数:20,分数:20. 00)
“熏于肓膜”的气是: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清气
(肾水,使肾水不寒;肾阴必须上济心阴,帮助心 阴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心肾之间的相互联系,称为心肾相交,也称水火既济。)
解析:
奇恒之府
(分数:) 正确答案:(指形态中空与六腑相同,功能藏蓄阴精与五脏相似的内脏。因形态中空为府,而功能与六腑 不同,故称奇恒之府。)
解析:
四、问答题(总题数:4,分数:)
何谓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其病因及病机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分数:10. 00 )
正确答案:(气滞,即气机郁滞,指气的运行不畅,停留阻滞于局部引起的病理变化。多因情志内伤,饮 食不调,外邪犯肺所致。病机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气滞于局部,引起胀痛:气机阻滞,不通则 痛,故在气机阻滞的局部,可出现胀满、疼痛。②血瘀和水停。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 能行津,气行则津化,气滞则水停。故气滞可导致血瘀或水停,形成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③气滞多影 响肺、脾胃、肝等脏腑,使之功能失调。
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行于上的病理变化。多为情志所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因外邪犯 肺、痰浊阻肺等因素所致。病机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气逆多见于肺、肝、胃等脏腑。如外邪犯肺 或痰浊阻肺,肺失肃降,则肺气上逆则发为咳喘:饮食寒温不调,失节伤胃,胃失和降,胃气逆于上,则 恶心、呕吐;情志刺激,郁怒伤肝,疏泄太过,肝气逆于上,则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甚则血随气逆,呕 血咯血。②气逆一般多属实证,但也有因虚致逆者,如胃气虚之胃气上逆,肾气不足之肾不纳气等。
气陷,是指气虚无力升举,上升不及引起的病理变化。多因气虚和素体脾胃虚弱所致。病机特点主要有以 下三个方面:①清气不升。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升清。如脾虚气陷,清气不升,可见气短乏力,食少纳 呆,食后腹胀,大便澹泄等。②内脏下垂。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依赖着脾气的升清作用。气陷则主升的 作用减退,可引起内脏下垂。出现胃下垂、肾下垂等。③脏腑功能减退。气陷为气虚的一种变化,气虚推 动无力,则脏腑功能减退。
气闭,是指气的出入受阻,突然昏厥的病理变化。多因邪浊外阻,或因气郁之极所致。气闭的病机特点, 主要是气的出入受阻,气机闭塞于内,蒙蔽神明,可见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气脱,是指气不内守而外脱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多因正不胜邪,或正气持续衰弱,或大出血等原因所致。 气脱的病机特点,主要是气的各种功能衰竭,可见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身凉肢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 等症。)
解析:
十二经脉在四肢、躯干、头面部位的分布规律如何?
(分数:10. 00)
正确答案:((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阳经分布于肢体的外侧面,阴经分布于肢体的内侧面。上肢分 布手三阴、手三阳经,下肢分布足三阴、足三阳经。具体分布如下:
上肢内侧:前缘是手太阴肺经,中线是手厥阴心包经,后缘是手少阴心经。
上肢外侧:前缘是手阳明大肠经,中线是手少阳三焦经,后缘是手太阳小肠经。
下肢内侧:前缘是足太阴脾经,中线是足厥阴肝经,后缘是足少阴肾经。
下肢外侧:前缘是足阳明胃经,中线是足少阳胆经,后缘是足太阳膀胱经。
(2)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是:阳明经循行于额、面部,少阳经循行于头的两侧部,太阳经循行于面 颊、头顶及头后部。
(3) 十二经脉在躯干的分布是:手三阳经循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中的阳明经,循行于人体的胸腹面,足 少阳经循行于人体的侧面,足太阳经循行于人体的后背部,足三阴经循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十二经脉 由内向外的排列顺序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解析:
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分数:10. 00 )
正确答案:(经别,是指从十二经脉中别行分出的经脉。因其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故称经别。十二经别 在其循行上的特点,可用“离、入、出、合”概括。
经别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①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②十二 经别都是认十二经脉的四肢部位别出,进入体内后又都是向心性地循行,从而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 躯干部的向心性联系。③十二经别均上行于头,因而,加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面部的联系。④十二经别的循 行部位到达十二经脉循行所不及之处,从而弥补了十二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 范围。⑤足三阴、足三阳经别上行经过腹、胸,都与心相联系,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与心的联系。) 解析:
何谓扶正与祛邪?扶正与祛邪各适用于何种病证?临床中应如何具体运用?

中医硕士中医基础理论-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tteee8
  • 文件大小78 KB
  • 时间202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