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老赖”相关问题的讨论一、老赖的概述(一)“老赖”的定义何为老赖?老赖就是专指欠了钱却故意不还钱的人。法律意义上的“老赖”,一般是指在民法和商法领域里的某类特殊债务人,其具备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但是基于某种原因故意拒绝偿还全部或部分债务。(二)老赖产生的原因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人们很多传统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诚信的缺失, 而诚信机制的缺失恰恰是导致“老赖”增多的根本原因。其次为何“老赖”敢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就是违法成本太低。由于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 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不健全, 同时对一些“老赖”故意隐瞒和转移财产的行为更是缺乏有效监管。(三)老赖的危害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个古训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可谓根深蒂固。但时至今日, 老赖行为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不良风气, 而且也形成了一类社会群体。如果老赖这一现象都不到有效的遏制和纠正, 那么会给社会各个方面造成不良影响。首先, 当这一现象形成一种风气后, 人们之间的诚信会严重缺失, 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诚信和不信任, 不利于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的形成。同时社会诚信机制会严重受到损害, 造成社会、国家的 2 经济、道德秩序的混乱, 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其次,“老赖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会让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成为一纸空文。有损法律的权威, 也会让法律的公正力受到挑战。因此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 债权人就会借助于法律以外的其他自救手段, 这就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和程度上因为维权而产生一系列的违法犯罪。最后, 债权人的权益得不到维护, 而债务人却不会受到有效的法律制裁。因此, 老赖会给社会、国家和公民的权益造成严重的侵害! ①二、民法和民事诉讼法中解决老赖问题的措施及其效果民法上对于处理老赖却只有《民事诉讼法》上规定的 33 条,它只是对于执行基本制度作了一个概括性的规定,是一个总体上大的框架的规定。②其实其法律本身逻辑结构并不是很严密, 规定太过于笼统和摸棱两可, 因此经常导致程序衔接上的不协调, 更加造成了法律解释上的重大歧义,最终导致执行工作无法有效及时的开展。虽然 2007 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突破“执行难”问题的条款, 但是该条款内容容量依旧较少, 过于原则化, 同样缺乏具体细化的内容和操作细则。并且关于强制执行地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全面和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法律漏洞,给“老赖”提供了可以规避法律法规追究的法律漏洞。三、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上对于处理老赖问题的相关措施和规定(一)老赖行为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原因老赖行为在刑法上属于不作为犯罪。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应该必须履行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法律义务,其能够履行而却故意不履行的危害行为。其义务来源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相应和特定法律义务即是作 3 为义务, 是构成和形成不作为成立的前提条件。在不作为犯罪中, 作为义务是映射了不作为犯罪的基本犯罪事实, 同时也是构成不作为犯罪要素的本质特征。而老赖行为其义务来源是来自于法律行为引起的积极作为义务。而老赖因不履行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所规定的义务给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严重侵害, 而且其主观故意, 情节恶劣, 司法实践中应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来定罪。③(二)老赖行为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表现 1、其一, 老赖故意拒绝执行和履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行为。所谓拒绝执行
关于“老赖”相关问题的讨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