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
酷爱俄罗斯文学的他,看起来很可能会成为海子那样彻底的诗人,或者卡夫卡那样的小说家。谁能想到,他以后会在一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奋斗,进而成为一个商界精英呢。
1974年,他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靠海的村庄海边的卡夫卡
酷爱俄罗斯文学的他,看起来很可能会成为海子那样彻底的诗人,或者卡夫卡那样的小说家。谁能想到,他以后会在一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奋斗,进而成为一个商界精英呢。
1974年,他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靠海的村庄,此地离大海尚有一小段距离,家族的人并没有成为渔民。他家里有百来棵果树,主要是苹果,还有几块薄田。
跟许多农村孩子的童年一样,田野中的奔跑,青草和炊烟的味道,回家吃饭的呼唤声……这些东西仍压在他的记忆深处。每年,他都会回到故乡,这些东西就会从记忆的池沼里涌出来。他有一张五六岁时拍的照片,这张一寸黑白照片真是令人印象深刻;眼神忧郁,不安,甚至夹杂着一丝恐惧,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抵抗情绪。当然,这种描述可能只是他人的误读,或许他只是不习惯面前那个庞大而复杂的照相机。
这张照片,现在常常被他设为MSN头像。
或许应归咎于年代久远或照相术的落后,长大后,他的相貌几乎没有一点童年的影子,最明显的差异或许在鼻子――童年时期的鼻梁远没有青年时期高耸。从高中开始,他的面孔很容易让人想起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令人吃惊的是,在精神或气质层面,他也与卡夫卡有着惊人的相似,尤其是一个学天才特有的那种敏感――或许“敏锐”一词更合适。同卡夫卡一样,他也时常很忧郁。不过,在另外一些时间,他又像《水浒》里的梁山好汉一样豪爽而仗义。
所有的青春都是雷同的。大学的时候,他桀骜不驯,旷课,打架,喝酒抽烟,谈恋爱……很多人喜欢和他结交,多是些文学青年和花花公子。即便在上课时间,他也经常和三五好友坐在学校的中央花坛里,晒着暖融融的太阳,用搪瓷快餐杯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他经常醉倒在校园里,被室友拖进宿舍,放在堆满了书的下铺上。
所有的青春又各不楣头。一些教授很喜欢他,辅导员却拿他没辙,但也喜欢这个恃才放旷的才子,尽量保护他(现在,这种辅导员可是不多见了。即便那个年头。这样的辅导员也少得可怜)。他的床上床下都是书。在这个刻板的师范大学里,像这样凌乱的床铺是绝对不允许的,不过那些检查卫生的学生会干部总会想方设法放他一马。当大部分同学都在忙着挣学分或者考研时,他却躲开乏味的课程潜心苦读,从中国古典文学到西方古典文学,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到西方现当代文学,从文学到哲学、美学乃至人类学、社会学……他的诗歌写得棒极了。
他的名字叫王帅。上世纪70年代,“帅”的含义并不指向“漂亮”、“潇洒”或者“好看”。他的父亲取这个名字,应该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元帅”或“帅才”之类的人物。后来的事实证明,给儿子取个好名字还是至关重要的;酷爱俄罗斯文学的他,看起来很可能会成为海子那样彻底的诗人,或者卡夫卡那样的小说家。谁能想到,他以后会在一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奋斗,进而成为一个商界精英呢。
大学毕业后的那几年,他穷困潦倒。如今他腰缠万贯,却仍清晰地记得最初离开校园在外租房的一些情景:用“热得快”在暖水瓶里煮馄饨,结果暖水瓶爆炸了。那个破旧的冰箱,与门口的电灯泡是串联的。一开灯冰箱就嗡嗡地工作,一关灯冰箱就断了电。
海边的卡夫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