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静心养生法 古人静心文章
养生之道,贵在得法,中医养生主见以静为主,恬淡以养其心,虚无以全其神。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不但要清心寡欲,还要有适性适人的养生方法,这一点,古人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阅历。这些阅历对于今人来说古人的静心养生法 古人静心文章
养生之道,贵在得法,中医养生主见以静为主,恬淡以养其心,虚无以全其神。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不但要清心寡欲,还要有适性适人的养生方法,这一点,古人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阅历。这些阅历对于今人来说,也有着肯定的借鉴作用。 一、清静无为法 老子的《道德经》主见“清静无为”的养生之道。这种养生方法要求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地。即要尽量虚其心灵,解除杂念,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做到“见拙抱朴,少私寡欲”,如能这样,便可节护专神,延年益寿。老子认为,清静无为者,不会去做力不从心的事;恬淡虚无者,能淡待生活中的事与物;道法自然者,能顺乎自然以无为生。而这样的人可以“贵生”,即心“不以事累意”,身“不以物累形”。 二、抱神以静法 《庄子・在宥》把老子的学说发展到了“抱神以静”、“必静必清”的更高境界。他极力主见“虚静恬淡,孤独无为”,并以水静则明来说明神之当静,即所谓“水静犹明,而况精神”。他认为,只有静而无为,解除忧患,以免神躁,才能长寿。但庄子的心静,并非肯定的静,而是动中之静。心清神静的关键在于心神静而“不杂”,要想保养精神,完全不动神是不行的,只有解除杂念,心神专一,就能做到神静不躁。 三、定可生慧法 这是一种佛家的养神法。佛家修性养神的关键是戒、定、慧。在这三个字中,戒是定的前提,慧是定的结果,所以“定”就成了核心。所谓“因戒成定,因定发慧”即是此意。故“心定而生慧,心寂而能感,心静而能知,心空而能灵,心诚而能明,心虑而能觉。”这里的定、寂、静、空、诚、虑为养神的境界,而慧、感、知、灵、明、觉则是养神的功效。 四、非礼勿为法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清心法”。主要表现为“克己复礼”和“非礼勿为”。从儒家养生的角度来看,心有礼则为“正”,意有礼则为“诚”,身有礼方有“立”,人有礼方为“仁”,而正、诚、立、仁正是人们身心健康的标准。在修身中,对于一些“非礼”的杂念必需刚好去除,以清其心。“克己”还要求人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清己心不能以浊人心为代价。“礼”对人性和社会有着净化的作用,它是当时治国的法则,也是儒家的养生法则。 五、内养四心法 《管子・内业》是我国论述心理卫生最早的专篇。这里的“内”,就是心;“业”,就是术。内业者,养心之术也。管子认为养心达到最志向的状态就是四心:一为善心,“凡道于所,善心安爱”;二为定心,“定心在中,耳聪目明”;三为全心,“心全于中,形全于外”,四为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详细可分三点:一是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二是平正,即和平中正之意;三是守一,即要用心致志,不受万物干扰,只有这样,方能心身安乐。 六、静神化治法 中国古代医学流派众多,但主见“清静养神”的占了相当大的部分。如《黄帝内经》云“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即神宜静,而不宜躁之意。又云“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强调养生保健应留意清静养神,以保持机体生理功能的
古人的静心养生法 古人静心文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