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低分子右旋糖酐致皮肤瘙痒的分析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D40) 主要用于改善微循环,防止 DIC , 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 现报道15 例患者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 下简称低右) 致皮肤瘙痒如下。 1 对象和方法随机抽查我院 260 名静脉点滴低右( 武汉滨湖制药厂生产,浓度为 6%) 的住院患者,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剂量、滴速、疗程、用药后有无瘙痒症状、瘙痒发生时间、体检有无皮损以及既往有无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过敏史。 2 结果 2 260 例患者男、女各 130 例,年龄 23~ 70( 平均 54) 岁, 剂量均为 500ml/d , 滴速基本一致,约 4ml/min, 疗程 1~2周。 15 例出现瘙痒症状, 其中男 8例,女7例, 男女比较无差异(P> ) 。 15 例中, 40 岁以上 12例(%) , 30~ 40岁3 例(%) 。用药后 1 周内发生瘙痒 4 例, 7~ 10d 内发生瘙痒 11例(%) 。体检无皮损 9例, 有皮疹 6例。 260 例中 6 例既往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过敏史,全部出现瘙痒症状, 其中 30~ 40岁2 例。 3 讨论右旋糖酐为高分子葡萄糖聚合物,据分子量大小,可分为中分子右旋糖酐、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小分子右旋糖酐, 临床广泛应用的是低右(D40) , 平均分子量约 4万, 静脉点滴后易从肾脏排出, 3h 排出约 50% [1]。低右制剂中常含有少量大分子右旋糖酐, 连续应用后易在体内蓄积, 分子量越大, 越容易蓄积[2], 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输入过快过多等因素可加重蓄积, 蓄积体内的大分子右旋糖酐自身具备抗原性或与体内蛋白结合后获得抗原性,引起机体变态反应,这可能是致皮肤瘙痒的原因。 3 本调查低右致皮肤瘙痒发生率为 %(15/260) ,与刘淑君等[3] 报道的 % 相去甚远, 可能与低右制剂质量(尤其是所含大分子右旋糖酐的量) 、滴速等有关。 40 岁以上占 %(12/15) ,可能是因为: ① 40 岁以上冠心病、血栓性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等患病率较高,应用低右的机会相对增多, 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随之升高;② 40 岁以上的患者循环、排泄功能较差, 右旋糖酐易在体内蓄积。皮肤瘙痒的发生无性别差异(P> ) ,但与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有关。用药后 1 周发生皮肤瘙痒的患者为 %(11/15) ,也有患者在用药当天即感瘙痒,一般临睡前多见。瘙痒初为间歇性,程度不一, 常自一处开始, 逐渐延至较大范围或全身, 瘙痒可发展为持续性,甚至奇痒难忍。有的患者皮肤稍有摩擦即痒,因而不敢动弹。体检多数除抓痕外无原发性皮肤损害, 也有表现为丘疹、红斑等。治疗应及时停药, 行抗过敏治疗, 局部外用醑剂、乳剂或洗
低分子右旋糖酐致皮肤瘙痒的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