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的基本特点在于其曲调( 指吟诵中的声音及其变化, 包括旋律和节奏等), 因此, 声学、音乐声学和音乐理论( 相当于中国古代乐律学) 是研究吟诵的有力武器。本文就从这一角度来谈谈“什么是吟诵? ”、“怎样的吟诵才是好的吟诵? ”这是吟诵学理研究和实践的根本问题。希望本文能为建立吟诵研究框架尽一份力量。鉴于本文的对象多是语文工作者,因此采用以语文现象做比拟的浅谈方式,并配以示唱。一、什么是吟诵? (一)吟诵是表达诗词文章的方式: 表达诗词文章的方式有很多, 大致有文字、声音、图像三类方式。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方式是文字方式,即用文字把诗文写出来。这种方式很准确,一目了然,其中也包括艺术化了的书法。其次是声音方式, 把诗文用声音说或唱出来。这种方式使用也很广泛, 不足的是同音字较多、且各地方言又不一致, 还须辅之以文字(如对照文字稿或打字幕等)才能表达准确。另外还有图像方式, 包括绘画、照片、动画、舞蹈等。这种方式也须辅之以文字,如诗画配等。其中,用声音表达诗文的方式有多种: 第一种是“唸”,这是最常用的,就是用语音把诗文唸出来、读出来。如常见的唸书、读书、听写等。在这里语音的作用是传达作品内容。第二种是“诵”,就是用语音把诗文有抑扬顿挫地朗读出来,在这里语音的作用除了传达作品内容外, 还表现了诵者的感情。如各种用方言或普通话有表情地朗诵。第三种是“吟”, 就是把诗文哼唱出来, 或者半诵半唱。多即兴而发, 曲调简单, 重表达吟者情绪。如古今读书人的“吟诵”, 本文中所用的“吟诵”一词也是指此。第四种是“唱”, 就是把诗文唱出来。这里有事先创作的艺术化的曲调, 往往还加上音色变化、和声等因素, 重表现作品内容, 重感染别人, 其表现力最强。古代的“乐府”就是专门的音乐机构, 教坊、瓦舍、勾栏等都是排练或演唱场地,《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是歌词, 有宋《白石道人歌曲》、《事林广记》、明《谢琳太古遗音》、《风宣玄品》、《乐律全书》、清《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等书中上万首记谱资料留存。大家熟知的诗词歌曲有汉魏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隋唐的《玉树后庭花》、唐王维的《阳关三叠》、宋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姜夔的《杏花天影》和《扬州慢》、元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歌曲(笔者都有留存),以及现今的毛主席诗词歌曲等。“吟”、“唱”与“唸”、“诵”之间的区别, 在于“吟”、“唱”有了唱的成分,而“唸”、“诵”只用语音,不唱。作为吟诵, 就要哼唱起来, 尤其是每句结尾的音( 本文中称“落音”) 必须要唱起来。“吟”是介于“唸”和“唱”之间的,从“唸”的角度看它可以叫做“唱读”;从“唱”的角度看它可以叫做“唱腔口语化”,这在中外戏剧中是常见的事。“唸”和“诵”虽然同样只读不唱,但“唸”只按文字读音,不表现感情;而“诵”有抑扬顿挫,它表达诵者的感情。“吟”和“唱”虽然都要唱, 都有曲调,但“吟”的曲调是“按字行腔”得出的, 即是按照诗文哼唱出来的, 这种曲调仅是语音的模仿或“译音”, 即诗文中各字音的高低长短的标记, 它本身不能独立表达意义,即脱离该诗文的字词而仅演奏此曲调则不能表达任何意义;而“唱”的曲调则可以独立表达情景或情绪, 给人以感染。这样的曲调才是音乐艺术,因为音乐艺术就是用曲调来表达情景和情感的。脱开词光听《孟姜女》的曲调就能感受到一位女子如泣如诉的情感, 光听《满江红》的曲调就能使人激昂壮烈, 演奏古曲《苏武牧羊》能感受到沧凉悲壮, 毛泽东的《为女民兵题照》的曲调飒爽英姿,《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曲调气势恢宏……。其感染力是“吟”的曲调所不及的。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就是要用乐音( 物体做有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有一定音高, 悦耳好听) 的高低长短变化即曲调来表达情景和情感, 以激起听众共鸣。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述琵琶声“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划, 四弦一声如裂帛”。初中音乐课中的欣赏资料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描述我国历史上楚汉相争、项羽刘邦核下决战的情景, 其曲调模拟出雄壮的鼓声、军号声、马蹄声、呐喊声,生动地展现出古战场上军营如林、旌旗蔽空、战鼓隆隆、铁骑驰骋的壮阔画面。( 表述场景) 再如李白描述的笛子吹奏:“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益描述的芦管演奏:“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等等, 这里没有唱词仅演奏曲调就能动人心魄(传达感情)。这就是“吟”的曲调与作为音乐艺术的“唱”的曲调的区别。在只用语音的“唸”和“诵”两种形式中, 只有“诵”才作为艺术种类登台表演, 如各种朗诵; 在唱起来的“吟”和“唱”两种形式中, 只有“唱”才作为艺术种类登台表演。古今艺人都没
古诗词的吟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