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病人引流管的护理
外科引流技术
目的:将人体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脓、血、液体引流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
外科引流管: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伤口、脑室、胸腔、胃肠道、腹腔、胆道、导尿管等引流管。
外护理
原则
装置密闭
无菌操作
有效引流
妥善固定
管道通畅
及时记录
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置管引流的护理
目的:了解胆道梗阻情况及病变部位、范围、程度、性质,必要时置管引流以降低胆道压力、缓解黄疸、改善肝功能,为进一步手术创造条件。
方法:在X线或B超引导下,将特制穿刺针经皮肤经肝脏穿刺至扩张的导管造影并置管引流胆汁至体外。
病人准备: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出血倾向者注射维K1;碘过敏及普卡皮试;检查前3天抗生素、检查前晚缓泻、日晨禁食。
并发症:胆汁漏、出血、胆道感染。
PTCD术后护理
卧位:平卧4-6小时
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 并发胆汁性腹膜炎。典型症状:持续剧烈右上腹痛、腹胀、腹肌紧张;白细胞高。
抗炎治疗:
观察引流管引流情况:引流通畅、有无胆道出血征象(血压下降、脉快弱等)
T型引流管的护理
1.目的
(1)引流胆汁:胆总管切开后,可引起胆道水肿,胆汁排出受阻,胆总管内压力增高,胆汁外漏引起胆汁性腹膜炎、膈下脓肿等并发症。
(2)引流残余结石:将胆囊管及胆囊内残余结石,尤其是泥沙样结石排出体外;术后亦可经T管溶石、造影等。
(3)支撑胆道:避免术后胆总管切开瘢痕狭窄、管腔变小、粘连狭窄等。
T型管
T型管
T型管的护理
2.护理
(1)妥善固定:用缝线将T管固定于腹壁外,用胶布将其固定于腹壁皮肤。不可固定于床上,以防翻身、活动、搬动时牵拉而脱出。躁动不安的患者专人守护或适当加以约束,避免将T管拔出。
T型管的护理
(2)保持有效引流:平卧时引流管的高度不能高于腋中线,站立或活动时应低于腹部切口,以防胆汁逆流引起感染。若引流袋的位置太低,可使胆汁引流过量,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T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经常给予挤捏,保持引流通畅。若术后1周内发现阻塞,可用细硅胶管插入管内行负压吸引。1周后,可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8万U低压冲洗。
T型管的护理
(3)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正常成人每日的胆汁分泌量为800-1200ml,呈黄色或深黄色,清亮无沉渣。
术后24小时内 引流量约为300-500ml,
恢复饮食后,可增至每日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ml左右。
术后1-2天胆汁呈混浊的淡黄色,以后逐渐加深、清亮,呈黄色。
若胆汁突然减少甚至无胆汁流出,则可能有受压,扭曲,折叠,阻塞或脱出。应立即检查,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若引流量多,提示胆道下端有梗阻的可能。
正常胆汁
T型管的护理
4)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长期带T管者,应定期冲洗,每周更换无菌引流袋。引流管周围皮肤每日以75%酒精消毒,管周垫无菌纱布,防止胆汁浸润皮肤引起发炎、红肿。行T管造影后,应立即接好引流管进行引流,以减少造影后反应和继发感染。
T型管的护理
(5)拔管:一般在术后2周,患者无腹痛、发热、黄疸消退,血常规、血清黄疸指数正常,胆汁引流量减少至200ml、清亮,胆管造影或胆道镜证实胆管无狭窄、结石、异物、胆道通畅,夹管试验无不适时,行胆道造影可,通畅考虑拔管。拔管前引流管应开放2-3日,使造影剂完全排出。拔出后残留窦道用凡士林纱布填塞,1-2日内可自行闭合。
问题1
胆汁颜色异常如何解释?
草绿色: 胆红素受到细菌作用或胃酸氧化
白色 :长期梗阻胆色素和胆盐被吸收
红色:胆道出血
脓性及泥沙样浑浊:胆道内严重感染及泥沙样残余结石。
问题2
胆汁量太多、太少如何解释?
多:肝细胞功能差、胆总管下端梗阻、胆道炎症感染后有炎性液渗出、胆肠吻合术后肠液反流
少:肝细胞坏死,没有制造胆汁功能;肝血流量减少
引流管意外脱落应急预案
,用无菌纱布覆盖引流管口。
、置管时间,配合医生完成重新置管或其他处理措施。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里安慰。
。
,重在预防,应吸取教训。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放置位置:残腔、肝创面、膈下
观察要点:做好固定、放置部位清楚、观察有无出血、胆瘘和感染的发生。
留置导尿管的护理
导尿及留置导尿管是临床上常用的诊疗技术,临床上常因操作和导尿器具的原因而引起较多并发症。下面从导尿管的选择、导尿的方法、气囊导尿管的使用、尿路感染的途
肝包虫病病人引流管的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