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渡,渡人散文
古渡,渡人散文
一
那时,前河是一道风景。
前河从城口发源,穿群山,过峡谷,在樊哙境内完成了由溪而河的过渡。至土黄场,水流慢慢丰沛,气概越来越恢宏,河滩虽多,却不急湍,积潭栉比,绿水幽幽,一个比一个深
古渡,渡人散文
古渡,渡人散文
一
那时,前河是一道风景。
前河从城口发源,穿群山,过峡谷,在樊哙境内完成了由溪而河的过渡。至土黄场,水流慢慢丰沛,气概越来越恢宏,河滩虽多,却不急湍,积潭栉比,绿水幽幽,一个比一个深。河顺山势,左扭右拐,自然天成之态,颇为可观。宽敞的一面,淡白色的鹅卵石随意铺排,大的叠压着小的,一堆小的撑起大的,挨挨挤挤磕磕碰碰之态,仿佛走出了静止,灵动起来,生动不已。逼窄之处,结满青苔的山石堆垒岸边,赭黄的泥土填堵着石块间的缝隙,仿佛能工巧匠的手艺,砌就了坚实的河岸。二者之间,一汪清流,随弯就势,随意恣肆,从土黄场上游的远山来,向碧溪口的远山而去,敷陈出的盎然绿意,给人间烟火世俗红尘增加了很多暖和和一丝禅意。
那时,土黄境内的前河上,没有桥梁。
前河虽并非大江大流,却也有河的气概。春夏雨水丰沛之时,浅处至少齐腰,量大流急,稍有不慎,就会被水冲倒卷走,徒涉很危急。到了深冬,水是浅了很多,滩上浅处刚过膝盖深处不及裆部,但寒风凛冽,冰水刺骨,徒涉须要志气。
二
土黄场下场,有一个渡口,一只渡船,渡人过河。
渡船木制,两头尖,中间宽,前面插篙杆,后面置双浆,尾部有舵。在中间的宽敞处,搭着大半人高的竹篷,靠边设有石灶,备铁罐铁锅,为船人伙食之需。半高处,紧贴竹篷悬着捆扎紧致的被褥,至夜打开,铺于船板,即可入眠。除不竖桅杆外,渡船与行舟并无区分。
撑船摆渡的是一远房同宗,按辈份我应叫他三老爷。渡船属四大队全部,三老爷是大队选出的摆渡人,负责摆渡万斛坝的农人过河,挣工分。不是万斛坝的人过渡,需给一分钱,三老爷收来,上交大队。
三老爷摆渡时,一般都在船尾执篙把舵。他将篙杆在岸边轻轻一点,船便静静离岸;再一搬舵,船已驶入河心。傍万斛坝的岸边,水缓流深,一篙下去,篙杆没入水中,只剩一点梢尖。船向土黄场那边行驶,水越来越浅。水不再深绿,而显清亮,看得见水底游鱼、卵石。好多次,篙尖只差一点就戳着了浪里白条,令我又欣喜又心惊。船过中流,渴了的农人低头弯腰,探身船舷外,掬起清流,啜饮如酪。船头,早有年轻人小伙自告奋勇帮忙撑持,左一下,右一下,三五几下,船已近岸。因滩太浅,船无法抵岸,三老爷在邻鹅卵石处搭一约丈余的小木桥,船上人等,挑担背篼,络绎上岸,逶迤过坝,没入土黄场鳞次栉比的房舍间。
人下完,三老爷踱至船前,插篙于篙洞,将船静静地钉在岸边。他坐在船尖,卷起旱烟,装入半尺长的烟杆,边抽烟边等待回渡的人。有时,对岸的人等不急,喊起来。三老爷不答话,渐渐站起身,从篙洞抽出篙杆,向鹅卵石丛轻轻一点,空船回渡。
古渡,渡人散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