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茶禅一味.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茶禅一味
潘春华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禅的福地。只要读一读茶诗,就会和无数寺庙禅院蓦然相遇,眼前便会有许多高僧禅师飘然而过。不用查史书,也能恍悟茶与禅的渊源是多么深长。
与茶最早结缘的并非世间的凡夫俗子,而是栖隐山林禅院茶禅一味
潘春华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禅的福地。只要读一读茶诗,就会和无数寺庙禅院蓦然相遇,眼前便会有许多高僧禅师飘然而过。不用查史书,也能恍悟茶与禅的渊源是多么深长。
与茶最早结缘的并非世间的凡夫俗子,而是栖隐山林禅院中的高僧禅师。茶圣陆羽幼时是在禅院中度过的,才结下一生茶缘,而与陆羽接上茶缘的便是皎然。
皎然何许人也?他是一位禅院僧人,著名诗僧,茶中高人。他一生写过无数茶诗,下面择其两首品一代诗僧的过人之处。先看《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蓠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短短20字,饮酒与品茶孰更为高雅即一语点破,俗人泛酒,雅士品茶。再看第二首《饮茶歌诮崔石使节》:“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碧卓瓮间夜,笑向陶潜蓠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熟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这首诗的意义不在于浙江剡溪茶因此时而名扬天下,而在于留给后人的却是“三饮之说”及“茶道”二字的最早提出。后人每每提及品茶,往往要引用这“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的说法。或许,品字三口,饮茶一杯须作三次与这多少有些关联吧。
再看看茶诗标题――《大云寺茶诗》(吕岩)、《西塔寺陆羽泉歌》(裴迪)、《招韬光师》(白居易)、《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武元衡)、《谢僧寄茶》(李咸用)、《慈恩寺塔下避暑》(刘得仁)、《宿溪僧院》(曹松)、《题禅院》(杜牧)、《九日试雾中僧所赠茶》(陆游)……就可以看到一派禅院风光,远远近近听见僧人们采茶、制茶、烹茶、论茶的声音。
茶兴于唐,盛于宋,而饮茶在唐代的燎原之势,确实是借了佛教特别是禅宗兴起的东风。学禅打坐要闭目静思,修心效果难以立见,倒是容易使人昏昏入睡,所以要喝茶提神。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存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竞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倒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于是,饮茶之风在各地大小寺庙禅院盛行,僧人们纷纷加入种茶、采茶、制茶行列,而且技艺精湛,甚至到达登峰造极境界:“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吕岩《大云寺茶诗》),可谓“天下名山僧众多,名山之上出名茶”。
僧人们种茶、采茶、制茶之后,是如何饮茶的呢?一天之中,他们从晨起一直到深夜就寝,身边无一刻没有茶伴随,不论是诵经还是坐禅,不论是吟诗还是下棋,不论是独处还是会客,任何场合都离不开茶的,禅院邀三五位友人举行“禅茶会”,茶更是唱主角。所谓“少年云溪里,禅心夜更困。煎茶留静者,靠月坐苍山”(曹松),所谓“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飘落花风”(杜牧),再所谓“野客偷煎茗,山僧惜净床;三禅不要问,孤月在中央”(章孝标),都是茶与禅在诗中留下的踪迹。
还可以看看更加有趣而具体的描写

茶禅一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宝钗文档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