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枣饽饽散文
大枣饽饽散文
一
大枣饽饽,是春节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面食。虽然不如水饺、面条可口,却是春节重要的物化象征、物化形象;也是农家节日精神、希望、祈愿的综合体现。表达了乡亲们过大年的快乐与华蜜的主旋律。因此,过年是过年赐予的感动。
二
蒸大枣饽饽,是胶东人忙年的大事情。完全可以说,有大枣饽饽才算过年!
蒸大枣饽饽的同时,还要蒸一些别的干粮。如圣虫,桃子,莲子,面鱼儿,豆饽饽,菜包子,发糕等。上述各种干粮都有其吉意、说道。比如,面鱼儿象征着“年年有余”;莲子,代表连年祥瑞、子孙发福;圣虫,取其同音“剩”“生”之意,寓意能生出不竭的粮面,有剩饭剩粮、衣食富足,圣虫放在面缸、粮囤里供奉着,祈求她的再造和赏赐。发糕,是用特地的细玉米面发酵蒸糕,寓意日子“年年高(糕)”、华蜜美满。
大枣饽饽出锅以后,有的会裂开口子,我们烟台人会说饽饽笑了。寓意新的一年,合家华蜜、笑口常开!民间还有一些说辞:“一锅蒸得饽饽白,来年是个丰收年;二锅蒸得饽饽笑,大人孩子笑得甜;三锅蒸得六畜旺,牛羊成群猪满圈”。
那时候,农家蒸饽饽是不用引子的。也没处买引子。而是用土法先打“酵(jiao)子”,再调(和)面,戗面,发面;等面开了,再搜面、蒸饽饽。工序困难、费时费劲,但是好吃。比现在的引子发面,多出麦子的纯粹浓郁的芳香。这种工艺工序,现在民间还有部分残留。
有时邻里之间,还相互帮助;今日你家蒸饽饽、我去帮忙,明天我蒸饽饽你也来搭把手。伙家边忙活边闲聊,嘻嘻哈哈热喧闹闹,预热着春节的喜庆气氛、场景。
过年蒸大枣饽饽,按农家的规则,要特地蒸一个特大号饽饽,母亲称之为团聚饽饽,又大又圆,直径约有一尺多!像满锅饽饽的大王,可能是想叫她当饽饽的杰出代表?法人?或是闻名发言人?出锅以后,趁热盖上红红的喜戳,母亲双手捧着到院子里,端着饽饽向上天祈求:老天爷,保佑我全家享福、发财,没病没灾,来年有个好年景。
一般人家,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还会把大枣饽饽和其他点心、水果等,摆上供桌,敬拜祖上或奉献给祖先。
这些饽饽,是不舍得放开吃的。大年三十和初一吃几顿,其余的留着正月上桌待客。小一点的枣饽饽,桃子和莲子等出门用。正月客来完了,亲戚也走遍了,假如还有剩下的饽饽、莲子,才舍得吃一些;还不能吃光,得留几个过二月二,二月二虽然不是大节,也是须要有饽饽上桌,这是民间传统、老讲究;又不能特地为二月二蒸饽饽,别说没有那么多麦子,即使有也舍不得,所以必需预留出来;放在泥缸或人工自造的糊纸缸里面,过二月二才舍得吃完。
经常是,饽饽存放得长绿毛了,也不舍得扔掉,母亲用手揭掉饽饽皮,熥熥照样吃。我们都吃得很香呢!贫苦的日子,哪里还顾得上菌毒、养分?只要不是毒药、能填饱肚子的,都是好饭菜!
现在城市,过年很少有人自己费事巴力蒸饽饽了,有专业公司做的现成的大枣饽饽。农村,一般还是舍不得花这份钱。只要能自己出力做的,就不会多花一分钱。终归,买饽饽终究还是贵。城市人讲
大枣饽饽散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