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显微镜著名的两个发现 1924 年,法国科学家 ( ) 证明了任何一种粒子,当它们在快速运动的时候, 必定都伴随有一定频率电磁辐射, 辐射波的波长与粒子的质量及粒子运动的速度成反比。 1926 年,德国科学家 Busuch (布施)在射线研究中发现,高速运动的电子在电场或磁场的作用下会发生折射, 并且能被汇聚, 就如同普通的可见光通过光学透镜折射聚焦一样。和分辨率的显微镜。照明电子束特征:高能、高速、高密获得电子束光源需要特定的条件:高真空、高电压。电磁透镜有五部分构成:物镜( OBJ ) 、两级中间透镜、两级投影镜电子枪(G) 第一聚光镜(C1) 第二聚光镜(C2) 第三聚光镜(C3) 电磁偏转线圈物镜(OBJ) 第一中间镜(I1) 第二中间镜(I2) 第一投影镜(P1) 第二投影镜(P2) 观察室 TV 系统样品室镜筒系统成像透镜系统观察与记录系统操作台亮度/ 亮度中心:亮度,调节光斑大小,及调节光斑强度;亮度中心, 调节光斑位置,不调节光斑强度 1 电镜常规操作:开机预抽、观察操作、关机操作三个阶段 1. 光源部分可见光;电子束(钨丝加热,高电压,高真空) 2. 成像部分物镜和目镜(玻璃) ;电磁透镜(物镜,两级中间镜,两级投影镜;循环冷却系统) (1 )电子光学系统 a. 电子枪 b. 电磁透镜 c. 扫描系统(2 )电子信号的收集、处理和显示系统 a. 信号的种类 b. 信号的收集和处理系统 c. 信号的显示与记录系统(3) 真空系统从电子枪发出的直径 20~30 μm 的电子束,受到阴极和阳极之间的 1~40KV 加速电压的作用, 以极高的速度射向精细的电子通道, 形成初级电子束。初级电子束经过第一、第二级聚光镜及物镜( 末透镜) 的汇聚作用, 缩小成直径几十? 的电子探针。在末透镜上部的扫描线圈的作用下,电子探针样品表面作光栅状扫描并且激发出多种电子信号。 1、开机操作( 接通电源和启动真空系统)2、常规校正操作 3、聚焦 4 、样品的放入和取出 5 关机操作电镜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水循环装置、整机冷却管道样品制备技术中所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 1、电子束的特点穿透能力有限, 细胞直径大于其穿透能力, 无法研究它的内部结构—超薄切片技术 2、生物组织的特性水分的存在在高真空的环境中会使得结构发生变化,不能代表其真实结构,污染镜筒超薄切片制作过程:也包括取材、固定(双固定) 、脱水、渗透、包埋、聚合、切片和染色等几个环节。厚度在 10-100nm 之间 1、取材: 要求( , 最大限度保存组织在生活状态下的结构; , 组织块大小主要决定于组织的性质和制备样品过程中要用到的溶液的扩散和渗透能力, 一般样品块的大小不超过 1mm3 ; , 位置准确; 4. 器材干净,刀,剪锋利) 2 、固定:尽可能的保存组织细胞内的结构以及细胞内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把超微结构改变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化学固定法中, 有两个很重要的过程: 一是形成稳定的蛋白胶体结构, 这一结构的形成有赖于蛋白与蛋白之间稳定的交联作用, 戊二醛、甲醛和四氧化锇都有很强的交联蛋白作用; 另一个是稳定细胞以及细胞内部的膜结构, 四氧化锇和醋酸铀都对膜结构的固定有重要作用, 四氧化锇主要稳定不饱和脂类,而醋酸铀主要稳定磷脂。 1 )固定
电子显微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