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总比困难多
——《名师转变棘手学生的施教艺术》读后感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
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认真听讲,主动学习,成绩良好,遵守纪律并且综合素质高,但理想与现实总是矛盾的,每一届班级里的学生都是形态各异,他们的内心世界、性格特点以及家庭背景的熏陶等也是千差万别,其中总有一些让老师棘手的学生。
“木桶理论”提醒我们,一个班的整体学习成绩由最低的学生决定,一个班是否优秀也是由那些棘手学生决定的。如果我们不能把木桶的短板加高,木桶永远只能是“半瓶子醋”,如果我们不能根据那些棘手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班级很可能不得安宁。
《名师转变棘手学生的施教艺术》是《名师工程》系列丛书之一,这本书给我们列举了27种不同个性特点的棘手学生的表现及教导艺术,把死板的道理鲜活话,把教条的写法改变为以案例为主,分析、评点为辅,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有趣的情境中。书中通篇运用经典的案例,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人深省的剖析,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让我们——一线教师更充分地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
书中的几个小案例让我深思:
案例一:纠正不遵守课堂纪律学生的行为教导艺术
小乐上课非常不遵守纪律,而让人头疼的是他不但自己不守纪律,还鼓动其他“军心不稳”的学生扰乱课堂纪律,从没一节课安静过,老师在上课时不仅要讲课,还得花一些时间处理小乐不遵守纪律而造成的烂摊子。
这类学生我也遇到过,不过大多以呵斥解决。但看了马老师解决的方法后,发现还真有高招。
马宁,甘肃省华亭县东华小学的老师,也是一位模范班主任,对于这类学生,马老师从来不先入为主地乱加批评,而是从师生情感入手,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寻找对策。在接班后,小乐第一次因上厕所迟到又把板凳踢倒、把墨水洒到前面女同学背上而导致班级大乱时,他没有责骂学生,而是尽量让气氛缓和,然后让学生到办公室说清楚事件的缘由;根据是非做出合理的“判决”。最后事情解决后,马老师总会说一句:“同学们,为了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破坏彼此之间的友谊,值得吗?”此外,马老师经常找小乐聊天,在聊天的同时旁敲侧击教育他,让他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接下来,为了培养小乐良好的纪律习惯,上课时马老师总会把目光多给他几次,很多次小乐想做小动作,都被马老师及时制止了。而且马老师还会突然性提问小乐问题,为了能准确回答出,小乐也不得不认真听讲了。“因为我怕马老师失望。”他如是说。
渐渐地,小乐的成绩上去了,也变得懂事听话了。
当看到这个案例时,我就想,多交流,多沟通,少责骂,少呵斥,用温柔的方法教育这类棘手学生,真的不错,我以前有点太粗暴了,以后得注意。
案例二:纠正多动学生的教导艺术
在斯老师的班里,曾经有个叫童童的学生。他聪明活泼,长的胖乎乎的,笑起来有一对小酒窝,非常可爱。
但让斯老师感到头痛的是,他太好动了:做早操时,他从来不好好排队,不是自己转来转去,就是一会儿推前面的同学,一会儿踢、打旁边或后边的同学,早操也乱做一通;课上,他坐不了5分钟就把头埋进书桌,手中还不停地拨弄着什么,一会儿又转过去和同学们讲话,有时还敲桌子、摇椅子;下课后,他东跑西窜。经常声嘶力竭地叫喊,还欺负同学;同学们写作业时,他不是
方法总比困难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