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都市圈: 由一个或多个大的中心城市以及周边与中心城市有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具有发展成为经济综合体条件的一系列城镇、工矿区和乡村组成的圈层结构地域。都市圈与单个的城市圈不同,它是在经济比较发达、城镇比较密集、跨越行政区范围的地区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形成的城镇体系。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定义( P52 ) 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社会经济活动。内涵: 是一种促进生态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它是一种经济制度,旨在通过经济、政策和市场等手段, 解决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环境资源的存量、增量问题和改善区域间的非均衡发展问题,逐步达到和体现区域内的平衡和协调发展,从而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使生态资源增殖、资源环境永续利用;该机制的建立, 首要问题是以生态服务功能的度量为前提。区域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换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一个地区集散资源、创造财富、提供服务以及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的能力,是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环境、人民素质等综合水平和能力的体现。在时间上是动态的,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城镇体系: 定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城镇体系的内涵城镇体系是区域的城镇体系,不能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组成,城镇之间存在着性质、规模和功能的差异。城镇体系中各城镇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城镇体系是兼有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层面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区域发展的外部性: externality 指经济主体的活动, 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即经济主体在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和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生态环境产益:自然的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要素及其整体通过运动、变化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影响。反映的是生态环境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所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过程。生态环境致损:自然的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要素及其整体通过运动、变化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障碍作用的影响。反映的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危害与影响的人类活动或生态环境变化。城镇职能:城镇职能的概念城镇职能是指城镇在国家和地区中承担的任务和作用。克利斯泰勒( )的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的一般职能是它的中心性。迪肯逊( )则把这种地域中心的职能视为城镇的地域职能。技术进步:定义:( P110 ) 包含科学发明与进展及其在生产流通各个领域应用中的进步。经济学上的技术进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二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经济概念。人口机械增长: 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地区(城市)年内迁入和迁出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机械增长为负,说明区域为人口
区域规划期末复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