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名之变迁院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201 4年5月25日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1 摘要: 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洛邑、神都。境内山川纵横,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据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关都邑,八面环山,五水绕洛城”的说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名, "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称。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距今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黄河中游两岸及伊、洛、瀍、涧等河流的台地上, 分布着许多氏族部落,新中国成立后在洛阳一带发现的孙旗屯遗址、王湾遗址、矬李遗址等近 200 处聚落遗址,便是当时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洛阳有着数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洛阳历史曾用名或别名,斟鄩(zhēnxún)、西毫、洛邑、洛师、成周、王城、雒阳、中都、东都、东京、神都、洛京、京洛、洛中、嵩京、中京、西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关键字: 洛阳;别名;司马光在传说时代,相传轩辕黄帝时洛阳称为郏鄏,因其北部邙山名为郏鄏山而得名。后来虽有周成王定鼎郏鄏之说,但郏鄏之名并非始于成王,古已有之。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地。夏代太康为王时,赶走了在洛阳居住的一个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斟鄩为城名,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洛阳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zhēnxún)(今偃师二里头)为都。二里头(一至四期)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 1735- 公元前 1540 年。斟鄩开了洛阳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阳在七大古都中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商代成汤居西亳,西亳为都城之名,在今洛阳偃师尸乡沟一带。公元前 1600 年,商朝建立。商汤建都西亳(二里头遗址东北约 6千米)。商汤之后的数代帝王均以此为都,前后累计 200 余年。偃师商城(一至三期)的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 1600- 公元前 1260 年。公元前 1046 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周公 2 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鄏”, 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王元年(前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在此时期,洛阳的名称比较多。就地理区域而言,洛阳有“中国”、“土中”、“地中”等名称。 1965 年,陕西宝鸡贾村塬出土的成于成王初年的“何尊”(青铜酒器)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表明武王把洛阳称为“中国”。《帝王世纪》称洛阳为“土中”。这些名称都体现了洛阳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阳为西周东都,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称,体现了洛阳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其“周道始城”之意。二者同指一邑,其地在今洛阳涧东瀍西一带。公元前 770 年,犬戎攻破镐京,平王迁都雒邑。雒邑因周王居住而称王城。景王去世后,王城发生了王子朝之乱,敬王避居翟泉。因乱党多在王城,敬王召集晋、魏等诸侯大夫扩筑成周城(在今白马寺东汉魏故城一带)并迁居之。此后“成周”成为敬王所居之专名。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洛河古时名雒水
洛阳地名之变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