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章节)教学设计》
一、课题内容: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课件出示情境(大头儿子看到学校的小栏杆坏了,想让小头爸爸帮重做一个,他身边没有任何工具,只好用手指“一拃、一拃”地量起来,正好5拃。)你们觉得,大头儿子的做法可行吗?你想用身边的小东西来量物体的长度吗?
二、活动中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以“不同的物品为标准”测量数学书的宽。
(1)选用学具盒里的(回形针、小方块、小三角形、1角硬币、小刀、新橡皮)物品,量出数学书的宽是多少?(操作之前适当提醒:要摆成直线)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测量结果、提出疑问。
(4)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列表。
选择物品
回形针
小方块
硬币
橡皮
……
数学书宽
你有什么想法
(5)为什么同学们的结果都不一样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与思考呢?
引导学生发现并表述用不同的物品测量同一物品得到的数量是不同的。
2.以“相同的物品”为标准量去测量物体长度。
(1)用回形针量数学书的长、课桌的宽。(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测量结果:
数学书的长是( )个回形针,课桌的宽是( )个回形针。
引导学生归纳:用回形针测同一物品的个数是一样,也就是测量结果是唯一的。
(3)质疑追问:全世界的回形针长一样吗?如果是一个外国人看到这个结果会明白吗?(要以相同的物品为标准,“作标准的物品”还必须世界上统一的)
3.统一认识:体验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质疑: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想得到一个唯一的结果,必需怎样?
(用一个全世界统一标准的长度作测量工具)
5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2)你认为用什么比较合适?(尺子)
(3)你想知道尺子是如何演变的吗?(播放有关尺的由来的资料)
三、在操作与练习中增长估测能力
1.活动:用新铅笔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分别有几枝新铅笔的长度。
测量后交流各自的方法以及应注意的地方。
2.独立完成书本P2页做一做第1、3题,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
3.反馈交流学生的估测结果,重点讲评书本P2页做一做第3题。
方法1:可以先直接估测,然后用相同的实物进行实际测量,检验自己的估测是否正确。
方法2:可以在第一个方块下面做一个记号,然后按照第一段的长度依次画下去,看能画出几段,就说明有几个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些工具来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
五、布置作业
1、回家选择4-5件物品,用自己的学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2、课后继续研究你的小尺子,并用它试着量量上面选定物体的长度。
3、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尺产生、应用、演变的历史。
第2课时 认识厘米、米(总第2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3、第4页的例2和例3。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会用尺子测量具体实物的长度。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尺子,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和交流的机会;探索1米=100厘米,方法要适当多一些,不能简单的告诉。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6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2.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学生在估测物体长度和实际测量比较中逐步形成估测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量身边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难点:较正确、灵活地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活动中亲身经历量一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教学准备:各种尺子(学生尺、米尺、卷尺)、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认识学生尺。
1.回家测量过物品的同学谈一谈,用什么测量比较方便?(尺子)
2.关于尺子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3、请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补充完整板书:
(1)学生尺上有:
A、数字: 0、1、2……; B、刻度线:长线对数字; C、字母:cm表示厘米
(2)用学生尺测量时要从左端0刻度线开始量。
二、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
(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多数为0刻度线到1刻度线,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多找出几个)
同桌交流尺子中的1厘米,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尺子中的1厘米(0-1,1-2,
长度单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