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护士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防护策略分析【摘要】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护士工作中常见的职业暴露风险。导致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危险程度又与暴露途径及防护意识有关。感染血源性疾病不仅威胁医务人员健康、造成卫生资源损失, 还可通过一次性传播对他们的家庭造成危害。因此应积极进行预防并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将职业暴露风险降低到最低。【关键词】职业暴露血源性疾病暴露途径预防护理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护士这一群体在临床第一线与各类患者及各类病原微生物零距离接触, 直接面临发生医院感染的危害。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 1 对象与方法 2008 年7 月随机抽取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20 2 名医务人员, 年龄为 22~ 40岁。其中主管护师 40名,护师 35名, 护士 40名, 见习护士 10名。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 》要求,设计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120 名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暴露途径:对调查中记录的护士锐器伤分析表明以针刺、玻璃划伤、手术刀片划伤为主。构成比呈递减顺序。防护意识:在临床护理中护士的防护意识存在差异。在血液接触操作中护士戴手套所占比例较小。 3 护士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防护策略 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 改革和完善教育培训体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指医疗单位或实验室下作人员由于接触患者含有传染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导致的暴露。它又包括经皮损伤暴露和黏膜接触暴露两种。其中又以经皮损伤( 主要是锐器伤) 暴露为主,占 80% 以上。由于护士的职业特点是最易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发生暴 3 露。国外和国内的相关研究显示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率为:国外为 52% ~ % ,国内为 % ~ % ,着显示出国内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当严重[1] 。 McCoyr 报道, 医务人员对血源性感染危险认识不足而发生感染的相对危险度为 20~ 27, 其他研究也证实护士防护意识不足是导致感染的主要职业因素。因此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个发达国家已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和“普遍预防”的政策纳入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之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是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2] 。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防护不仅要加强他们的认知, 而且要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加强。医疗管理部门应重视防护针对性教育, 一方面体现在培训内容, 应包括危险因素、传染途径、洗手方法及暴露后预防等基础防护知识, 并注重联系实际, 尤其针对常规操作行为知识, 另一方面培训对象应针对低职称、低学历、编外护理人员, 尤其是一甲、二甲医院的护理人员,且对培训对象应给予时间和经济上的支持。鉴于我国职业防护研究起步较晚, 教育培训体系明显滞后。因此, 建议国内医学院校应尽快增设职业防护相关课程,使医学生在走上临床岗位前就具有正确的防护知识。同时通过看录像、板报、专题讲座、发放材料等多种途径加强 4 对临床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而且在校教育和在职培训都应确立考核内容、方式、方法, 在理论学习结束之后, 应进行考核,以提高学员的认知水平。 作好各种规范操作训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主要通过针刺、玻璃碎片、手术刀片或其他锐器所致的皮肤破损和黏膜溅洒等方式暴露
护士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防护策略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