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妮里芬斯塔尔的极端形式主义美学论莱妮里芬斯塔尔的极端形式主义美学论一、一生都在追求美的莱妮里芬斯塔尔莱妮里芬斯塔尔于 1902 年8月 22 日,出生在德国柏林,是一名富家之女,她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辉煌而不同寻常的人生。 4 岁开始写诗, 16 岁报考舞蹈演员, 20 岁作为芭蕾舞演员登台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幸的是后来她跳坏了膝盖!四年后,一次机遇她担任了电影《圣山》的女主角,这便成了她人生的又一次转折点走进银幕生涯。 1931 年,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制片公司,从此便步入了辉煌的导演之路。她亲自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蓝光》已让她释放了无限的艺术光芒,后来她与希特勒的相识便进一步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极其崇拜希特勒并亲自为他导演拍摄了《德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最让人敬佩的是当里芬斯塔尔 72 岁的时候, 报考潜水执照并成功通过。 30 年的水下摄影,创造了潜水 2000 余次的纪录。而后 100 岁的里芬斯塔尔完成了她的最后一部纪录片《水下印象》, 2003 年 9月 9 日,这位一生充满曲折与坎坷却不断为我们创造着奇迹的世纪老人,在慕尼黑附近的家中安然辞世。从莱妮里芬斯塔尔的的生命过程我们可清析的看到一个不仅美丽并且坚毅、刚强、乐观、才华横溢的完美女人形象。然而在全世界的人都在指责她的的情况下支撑着她继续拼搏、奋斗、并且将电影事业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不是别的而是对美的执着追求,. 收集整理术表现倾向不顾一切的挖掘美、变现美甚至是去刻意创造美。二、《德意志的胜利》中形式主义美学萌芽初显在《德意志的胜利》中影片描写了 1934 年纳粹党纽伦堡集会的全过程,影片一经面世即获得了政治上的巨大成功和艺术上的高度肯定, 1935 年获得德国电影奖、 1937 年获得巴黎世界电影博览会电影艺术最高奖项。在拍摄这部影片时,个性强悍的里芬斯塔尔顶住各方压力,始终坚持根据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理解与电影的美学观念来创作电影,当时便将夺权不久、自命为德录在了胶片之中,这部影片集合了艺术性与记录性于一体的风格。影片本该定位为一部纪录片,可是它更重要的一个使命却是对纳粹党的宣传作用,因此也算是一个宣传片,可到了这位视追求美为生命的女导演手中这部宣传纪录片就被她赋予了更多的美,不得不让人将它归类于艺术片,因为它的艺术性甚至超过了它的记录与宣传。(一)拍摄时对形式美的追求莱妮里芬斯塔尔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财力,极力去创造最美的画面。拍摄中,手拿无上特权的里芬斯塔尔直接调遣包括 36 名摄影师在内的 120 人,坐在 22 辆警车上长驱直入。影片的每一个画面都是经过精雕细啄的,表现出了强烈的形式美,例如影片中的开端画面为希特勒乘坐的专机从茫茫大雾中出现在人们眼前,现场到处充斥着游行、集会、呐喊声以及庄严的举手礼,把希特勒的出场营造成救世主来到凡间气氛,最后以瓦格纳恢宏的史诗音乐为背景音乐结束影片,呈现出一种震撼世人的视听效果。再如在一场检阅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影片把希特勒和两位军官一起在广场当中校阅军队的画面开始作为前景,逐渐走向远方,镜头的画面使用了超大广角的对称式构图,但我们所见到的仿佛只有静止的三个小黑点,这小黑点的缓慢移动,更增加了画面内部的视
莱妮里芬斯塔尔的极端形式主义美学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