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朗诵传承文学经典——朗诵专题讲座孙晓燕讲座前,先播放《春绿在蔓延》( 2分 19秒) 同学们,下午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是孙老师朗诵的《春绿在蔓延》,在这大好的春光里,在清悦的音乐声中听一首《春绿在蔓延》,体会这大好春色,想必大家心中应该是充满喜悦,充满期待,充满希望的。那么,在今天的美文欣赏时间里, 我就来给大家谈谈朗诵,谈谈如何“用朗诵传承文学经典”? 那么, 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是合乎节奏的诵读方法。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平时,同学们听得最多的是朗读这个概念,那么, 朗诵和朗读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可以从性质、要求、方法三个角度,把朗诵和朗读进行一个对比朗读性质: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将书面文字一字不差地变成有生命力的语言。方法:眼睛接触课文,声音清亮悦耳,但不必夸张;也无需眼神、表情、动作的配合。朗诵性质:艺术表演的一种形式要求:借助一些手段,将原作品的精髓艺术地表现出来,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方法:必须熟悉作品,了然于胸;注意各种声音技巧的运用,同时讲求眼神、表情、动作的有机配合。通过比较,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一些。可能有同学会说:老师,朗诵似乎离我们远了一些。它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有哪些好处呢? 老师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朗诵好处。(1 )朗诵有利于我们深入体味文字作品文字作品是诉诸视觉的,可以反复看、经常看,无疑是一种优势。可是,看, 仍有一定局限,除去一目十行的粗读不说,就是细读,也只是凭借一条渠道传入大脑,留下的印象,远不如多条渠道来得深刻。朗诵不但要看,反复看,还要变为有声语言,同时,更须要认真领会、准确表达文字作品的词语涵义和精神实质, 这样,对体味作品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深入体味中所得到的也就更多了。通过朗诵,自然会发觉“对味儿”或“不对味儿”,“贴切”或“不贴切”的问题, 于是再看、再体味、再读。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文学作品的更深的理解、更深的感受。应该说,朗诵引导着我们走向文字作品更深的去处,对我们领悟文学作品的精髓极有帮助。(2 )朗诵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味,那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 2 构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写,严谨的逻辑序列,优美的韵律配置等,总是十分具体地启迪着我们的思路;而用有声语言将这些表达出来的愿望又迫使我们不能不合理运用各种技巧,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文字作品的精妙。这种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无论对我们从事文字写作,或者对有声语言的表达,都起着自觉学习运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贮存了许多可资借鉴、可供取用的表现手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写作还是口头表达,都能召之即来,妙笔生话,妙语连珠。(3 )朗诵有利于发挥语言的感染力文字语言本身就有着感染人的力量,当文字作品变为有声语言的时候,那感人的力量就更强烈。因为,朗诵是一种再创作,在朗诵的语言里饱含着、浓缩着朗诵者的深刻体味、独特感受、熟练技巧、音声魅力。高水平的朗诵甚至会令原文字作品的作者惊喜:我写的东西里还有如些深刻的意味哪?当然也就会使听者动容:比我自己看作品可好多啦!这样的语言的感染力,会让你更喜欢读书,会让更多的人喜欢读书。(4 )朗诵也是一种高尚
用朗诵传承文学经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