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频段无线接入系统的干扰分析 频段无线接入系统干扰分析自从 2001 年8 月信息产业部以公开招标的方式作为试点分配以来,已顺利开展了三批 频率招标发放工作,通过加大对地面固定接入频率的投放, z 系统使运营商增强了市场的快速接入反应的能力,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有效地规避频率间的干扰。在分析频率干扰之前,首先介绍抗频率干扰通常采用的五种方式。频率隔离: 通过规划不同的扇区、不同的远端站使用不同的频率来达到频率隔离的目的。目前系统发信机的邻道功率指标和收信机的相邻信道选择性均可做到 30dB 左右,因此使用不同的频率是最好的抗干扰手段之一。距离隔离:无线电波在传输中遇到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产生反射, 导致反射损耗, 在使用平面大地模型计算场强时, 电波传播损耗与收发天线间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即每倍程的电波传播损耗为 12dB 。 系统传输距离一般不超过 10km , 因此同频信号复用的距离越大,系统抗干扰的能力也就越强。极化隔离:通过使用载波的不同极化方式来加大载波间的隔离度。目前 系统天线的极化隔离可以达到 25dB 左右。方向隔离: 通过使用扇区天线或定向天线的不同朝向来对载波发------------------------------------------------------------------------------------------------ ——————————————————————————————————————射和接收方向加以区分。目前基站天线的前背比可达到 25dB 左右, 远端站天线的前背比可达做到 22dB 左右。其他:在实施中还可依据具体地形地物进行隔离以减少干扰,并通过调整基站发射功率、天线高度、天线倾角来控制基站覆盖范围以减少不同基站覆盖的交叠区和越区现象。一、 系统设备发射频谱模版分析目前, z 频段地面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在每个城市中可使用的带宽为 ,被三家运营商平分后每个网络仅可使用 z 的带宽来组网。由于带宽窄、频点少, 且每个网络所使用的频率中都有一部分与其他网络属于邻频, 这就要求运营企业在进行频率规划时要着重考虑如何克服频率干扰问题。以 TDMA 为工作方式的 系统设备发射频谱模版,如图 1 以及表 1 至表 4 所示。由以上发射频谱模版可知,各种调制方式的频谱发射特性。 系统存在的频率干扰主要有同频干扰、邻频干扰、带外干扰、互调干扰和阻塞干扰五种。同频干扰和邻频干扰主要取决于系统的信干比(S/I) 指标,在分析时重点研究这两种频率干扰。对于带外干扰, 通过设备自身就可抑制除去; 对于互调干扰, 此系统本身频点较少不易产生, 且频带窄设备自身可以抑制掉; 对于阻塞干扰, 通过设备的自动功率控制功能可以抑制。下面将按干扰来源分别分析系统内部干扰、相邻系统间的干扰以及来自系统外部的干扰三类分别说明。二、 系统内部干扰分析------------------------------------------------------------------------------------------------ ——————————————————————————————————————依 系统间频率出现的同频干扰和邻频干扰的形成原因, 分别就同一基站不同扇区间的干扰、同一运营商不同基站的干扰和不同运营商系统之间的干扰三种情况加以分析及干扰规避技术措施。 1 。同一基站不同扇区间的干扰分析同一基站多扇区系统的干扰包括相邻扇区间的邻频不同极化干扰、相邻扇区间的邻频同极化干扰和相隔扇区间的同频干扰三种。同一基站不同扇区之间频率配置示意图如图 2 所示。(1 )相邻扇区的邻频不同极化的频率干扰以图 2 中的第一扇区为例, 第一扇区采用的是 1 号载频, 水平极化方式, 第二扇区采用的是 2 号载频, 垂直极化方式。两扇区使用相邻的载频组 F1、 F2, 这两个频率相差 。由于两扇区采用相邻载频,频率隔离在 30dB 左右,且两扇区载波采用不同的极化方式, 极化隔离在 20dB 左右, 因此这种情况下总的隔离度在 50dB 左右,而系统设备抗邻频干扰能力在 BER=10-9 时为 S/I3-15dB ,即邻频的
g频段无线接入系统的干扰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