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玉皇阁
张会军 或许是“家花没有野花香”。我畅游过佛教圣地鸡足山、饱览过高山奇观云龙天池、涉足过“滇南胜地”玉溪九龙池等风景名胜区,却对家乡的大好风景漠然置之。不久前,有幸受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理文化》编辑部杨泽文先生的热永平玉皇阁
张会军 或许是“家花没有野花香”。我畅游过佛教圣地鸡足山、饱览过高山奇观云龙天池、涉足过“滇南胜地”玉溪九龙池等风景名胜区,却对家乡的大好风景漠然置之。不久前,有幸受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理文化》编辑部杨泽文先生的热情鼓励和专题约稿。可惜的是,自己才疏学浅,脑海里一片空茫,无从下笔。5月下旬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专程驱车前往永平玉皇阁,以期让干涸的文思得以大自然的沐浴。
永平玉皇阁坐落于云南省永平县龙门乡石家村的灵化山巅,距该县县城约5公里。据县志资料,此玉皇阁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永昌府志》载:“明云龙州人董某,舁天尊金像至此,像重弗举,因卜地建阁于上。”
从永平县城出发,经大碱塘水库,过龙门乡小龙午,左转弯、弹石路,直奔玉皇阁。
弹石路面蜿蜒盘旋,但坡度平缓,没有丝毫的紧张悬念,车行其间,心中有些生疑:这就是庙宇所在的“风水宝地”?停车、畅游,惊奇之情愈来愈浓。
直扑眼帘的古缅树,一树三巨枝,巨枝上有诸多粗枝,粗枝中长有难以计数的细枝。整棵大树枝繁叶茂,状如巨伞、树影婆娑、翠色欲流、参天而立、遮天蔽日。这棵缅树的叶成椭圆形,每枝有叶5至7片,但以6片居多,颇有“六六大顺”之意;树上还有少许成熟的花苞,为褐红色,长条状,可观可食,味酸后回甜;已成熟的“老缅果”为朱黑色,成年人大拇指般大小,圆形,味甜,可充饥。仅就树根而言,少于4条彪形大汉,无法合抱。史载,该树在明代云龙人董公建阁时就已种下。据此估推,它沧海横流、星月齐辉不下500年!悬挂树枝上的多条经常更新、颜色鲜艳的红绸带,足以见证人们对它的顶礼膜拜。是故,称之为“永平第一缅”,实不为过。
由古缅树所在地向四周缓步俯瞰,这座灵化山的山势三面陡峭,只是来路较平缓,若为古战场,必定是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面向县城方向,明显看出该山位于“二龙抢宝”的两河交界处。两条清澈见底的河流,沿山脚左右两边,长年累月,奔腾不息。山下一石拱桥凭肉眼清晰可辨,虽是一座并不耀眼的石桥,却充溢着传奇色彩。
据传,明末清初时有一年,云南大理云龙人董公所在地,派出数十名精悍男子,备足了路费,欲用人工方式将天尊金像搬至云龙。前呼后拥一群人刚到桥上,桥忽然像发怒似的摇晃不停,壮汉们简直无法通行。大家退回桥旁商量,一致认为天尊金像不愿离开灵化山巅的玉皇阁,刚才一幕,正是天尊显灵的结果。于是,好汉们又将金像搬运回原处,自此打消了不惜代价搬走它的念头。因此传说,这座石拱桥便被称为“晃桥”。这名称从明清时代起沿用至今,未曾更改。居高远眺,小桥流水,曲径飞花,别具情韵。
步入玉皇阁内,总分两院三阁。颇领风骚的大雄宝殿,是玉皇阁的主体部分,位居前院。这是一座飞檐相啄、玲珑别致的传统木结构大屋顶建筑。该阁高达20余米,气势雄伟,犹如大鹏展翅,凌空欲飞,给人以向上、拼搏之感。如来神佛巨像居中而立,相关大小诸神各得其所。香火缭绕,风采照人,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大雄宝殿前花簇锦团,灿烂夺目,浓郁的花香混合着绿叶的清香气息慢慢地飘散,
永平玉皇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