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塔坡小学焦黎一、教材简析:这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主题单元——“爱”中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 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 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二、学情及重难点分析: 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 学生在表达诗意方面比较死板, 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走进故事, 走进古诗, 走进名著, 理解诗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三、设计理念 1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 2 .以读为主,适当拓展。 3. 按照“解诗题--- 知诗人--- 明诗意--- 会诗情--- 享诗境”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四、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感悟诗的内容, 想象诗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 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六、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七、本课流程如下: 1. 常识学习(1) 了解学习目标及其重难点。(2) 走进作者(3) 诵读古诗(4) 了解诗意 2. 自主学习(1) 诵读古诗,体会诗意。(2) 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3. 合作探究,理解古诗诗意。 4. 问题解读 5. 拓展训练, 诗人李白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几首送别诗,想想诗人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的? 6. 布置作业八、教学过程: 课前:反复播放《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诵。【激情导入】 :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同学们静静地听。(出示课件,配乐)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 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 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引导自学 1 、师:同学们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了, 那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呢? ( 出示课件) 2、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只有认真听, 你才能发现别人读的闪光点和不足,你才能进步。) 再指名读。 3 、师:看的出来,同学们的预时都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吗? (出示课件) 我们学习古诗可以从这五方面入手: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会诗情---享诗境。(二)解诗题 1 、师:请同学们借助文中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从他的回答中,我们知道李白要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 2 、师:黄鹤楼知道吗? (板书:黄鹤楼) 说说看。百闻不如一见,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 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 3 、师:广陵是哪?(板书:广陵) 4 、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在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出示地图)从黄鹤楼顺流而下就能到达扬州。 5、师: 同学们一定会对课题有更深的理解, 让我们带着理解再读课题。齐读课题。(三)知诗人。 1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来说说你了解的李白? (出示)我们看看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是怎样来写李白的? 《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对李白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他还有许多赞美李白的古诗,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搜集搜集。(四)明诗意。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同桌互读,注意纠正字音。(出示课件) 1. 指名读。( 他读得节奏感非常好, 谁再来读读?) 2. 指名读。(读得非常有感情。) 3. 四人小组自主学习诗意。【合作探究】师: 现在小组合作, 谈谈你对古诗的理解, 尤其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每位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想法。(五、)悟诗情,享诗境。 1.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通过了解诗意来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师: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出示课件)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 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出示课件) : 烟花三月, 那是春意盎
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