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核心时代”已渐渐走向“核心修养时代”,学校的任务绝不再是“灌注“知识,而是给未来发展提供核心修养。那么,核心修养的“核心”是什么?有什么规律?怎样在学生心中生根抽芽?
对基础教育起码有三个价值追问:一是基础教育的性质
“知识核心时代”已渐渐走向“核心修养时代”,学校的任务绝不再是“灌注“知识,而是给未来发展提供核心修养。那么,核心修养的“核心”是什么?有什么规律?怎样在学生心中生根抽芽?
对基础教育起码有三个价值追问:一是基础教育的性质是什么?这是方向。二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这是目标。三是“基础”的种子是什么?这是“靶心”。
小学阶段,是人的核心修养发展的“种子期”,哪些能够作为“种子”呢?
修养的“种子”:友善、思考、独立
我们认为,人的修养体系有两个维度,“必备品格”和“重点能力”,波及三个领域,即“道德”“能力”“情意”。
“道德”,决定做人的方向。教育首先要培育儿童美好的人性,如友善、诚信、
尽责、担当等。儿童在“道德”领域的“种子”是“友善”。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对父亲母亲友善、对朋友友善、对动物友善、对社会友善、对自然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中,个人层面居于基础地位;“友善”,则是个人层面的四项价值观中的基础。
“能力”,解决问题的素质。信息时代,能力要有“持续改良与学会改变”的
因子,即创建性思维。我们认为,儿童阶段,“能力”领域的“种子”叫“思考”。
“人只可是是一根苇草”,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起源于思考。高质量学习的奥秘,就是高质量地思考;高质量教学的奥秘,就在于怎样激励学生
越来越多地思考、越来越深入地思考、越来越发散地思考,,困惑、思疑、不确定性,成为学习的状态;质疑、反省、不从众,成为学习的灵魂。
“情意”,人生活、工作的动力系统,是优异人格的底子。健康向上的情意有
独立、自信、上进、坚持等。儿童阶段,“情意”领域的“种子”叫“独立”。
一个人没有了独立人格,沦为他人的隶属品,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大多数意义。独立意识薄弱,独立精神稀缺,独立能力差劲,心理柔弱,没有承受挫折的勇气,都与“独立”的缺失相关。每个人生来都不缺乏独立的基因,可是每个人的“独立”都有可能被“依赖”所收买。
“种子的奥密”——三粒“种子”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照应
“质疑”,应成立在“友善”的基石上,缺失友善的质疑,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友善”,又应成立在“独立”的基石上,没有独立的友善,很容易成为没有原则的老好人。
一个人要友善,也要思考什么时候无须友善;一个人要独立,也要思考什么时候需要听从。
“友善”“独立”“思考”,三粒“种子”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照应。
“种子的奥密”,用图来表示如下:
核心素养核心是什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