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历史沿革
城市发展轨迹
清末
1936年
1962年
1978年
1993年
1995年
2002年
2006年
昆明城址变迁
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滇池东岸就有远古人类繁衍 为适应当时工农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邀请国家建工部城市设计院和省市规划部门共同完成了昆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其中:远期规划(20年)人口100万,,其中城区人口65万,用地44KM2。
1958~1960年大跃进以后,国家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总结1959年城市总体规划存在规模过大、占田过多、标准过高、求新过急等问题基础上,编制了以近期为主的十年建设规划,规划核心内容是开出10年内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生活配套项目的“菜单”,视财力情况而组织实施。
1962年版昆明城市十年建设规划
1958~1960 年“大跃进”以后,国家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总结1959年城市总体规划存在规模过大、占田过多、标准过高、求新过急等问题基础上,编制了以近期为主的十年建设规划。
规划对“1959年规划”很多内容既不否定又不肯定。规划核心内容是开出10年内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生活配套项目的“菜单”,视财力情况而组织实施。部分项目如盘龙江整治,和平路(今北京路)、凉亭货场、羊方凹铁路枢纽及昆明火车站等建设项目得到了实施。1966年后的一段时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城市规划工作遭到全面废止。
城市定位: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区域性国际旅游城市;
336个城中村改造规划
为全面提升昆明城市中心区整体形象,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问题,于2004 年初开始实施南屏街机动车下穿工程,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南屏步行系统的设计及施工。
其中:远期规划(20年)人口100万,用地79.
规划明确城市性质为:“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将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游览城市。
城市定位: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区域性方公里,接近33.
设计手法主要采用把步行街作为一个“城市客厅”,以老昆明生活中的场景、器物为元素, 进行艺术表现,使其具有装饰性和文化性,从而突出生活情趣,让游人轻松体味“老昆明”传统。
部分项目如盘龙江整治,和平路(今北京路)、凉亭货场、羊方凹铁路枢纽及昆明火车站等建设项目得到了实施。
正义路是昆明市老城传统中轴线,历史悠久,原路宽12m,上世纪70年代拓宽成25m宽。
改造前,二环系统存在不少缺陷。
明代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并在洪武十五年,将城址移动并改筑砖城(今圆通山东北角,尚留有城垣残段)。
若环滇池城镇体系城市人口规模发展为450万人,每年需要供城市的综合洁净水资源量为7.
市中区人口在1985年达64.
明代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并在洪武十五年,将城址移动并改筑砖城(今圆通山东北角,尚留有城垣残段)。
地铁一号线是贯穿昆明新老市区南北的骨干线路,全长约55千米。
初步估计,336个城中村改造重建工程所需要的资金量达到1018.
明清时期昆明龟城城墙、城楼
东城(呈贡新城):形成高质量新兴工业、科研文教园区;
元代至元十一年,改鄯阐城为中庆路,成为行省府城。
1982年的昆明
1982年版昆明城市总体规划
1982年昆明市辖四区(盘龙、五华、官渡、西山),四县(安宁、呈贡、晋宁、富民),总面积:6235KM2,。
昆明城市在过去历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建设起来,已初步形成城区、近郊区、远郊工业城镇三个层的结构布局。城市干道网络已基本形成“方格、环形、放射”路网结构。
1982年版昆明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明确城市性质为:“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将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游览城市。”
市区用地由70KM2,, 。城市人口近期控制在207万,其中城镇112万,市区88万,远期全市人口控制在239万,其中城镇138万,市区107万。
1987年编《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大纲》
,超过规划预测2000年的62万。,。
规划调整了总规范围,行政区划调整为四区八县,总面积15561 KM2,预测2000年市区人口由62万发展到85-95万。,。
城市对外公路由 “一环六出口”的城市干道网发展为“二环九出口”格局。
昆明历史沿革精选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