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学习“悬念” 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陈月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适当时机创设一些学习上的“悬念”,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知,提高学习兴趣与培养学习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悬念的作用,科学设置学习“悬念” 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陈月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适当时机创设一些学习上的“悬念”,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知,提高学习兴趣与培养学习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悬念的作用,科学设置悬念,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一、在教学中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设疑可以使学生内心觉得困惑,在思维上发生认知冲突,进而启发开展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产生“疑”,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激“疑”,在激“疑”办法中成效比较明显的就是设“疑”。例如教师在开展“年、月、日”内容教学时,可以首先对学生提出一个趣味问题:小华已经16岁了,但是他过了4个生日,同学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一定会情绪高涨,在心理上具有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接下来教师可以指出,等到学了本节课以后就可以知道原因了。通过这样的方法,在学习刚开始时就将学生引入到主动探索的状态中。再比如开展简便算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开展计算比赛,依次板书:332+199、623+197、856-597等口算题。通过教师计算速度与学生计算速度比较,让学生生疑,急切需要探究为什么教师的计算方法比较快,设置新授知识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在教学中精心提“问”,有效开展学习铺垫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启发性问题可以有效拓展学生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选取、提问一些好的问题,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胜心与创造意识。例如在开展“圆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换成是长方形或梯形是否可以?能否将其换成椭圆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并就答案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这一连串的提问,不但可以使学生对要解决的现象有了悬念,还为接下来进行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心理基础,让学生“探究结论”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使他们最终获得的知识理解、记忆更加牢固。
三、在教学中形象揭“错”,引导学生主动纠错
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注重总结或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发生的错误方法或结论,使学生思维在错与对之间构成冲突,形成悬念,教师接下来引导学生探求致误根源,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定势误区,主动纠错,巩固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在开展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可以出示一些学生非常容易做错的题型,如45-45÷5。有些学生会按照“45-45÷5=0÷5=0”的程序开展计算,从而出现计算错误,还有学生采取“45-45÷5=45-9=36”的计算步骤。教师可以将两种过程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哪种计算方法正确。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对问题的正确答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接下来的介绍中引入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告诉学生只要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后,就会明白谁对谁错了,将学生的思维方向指引到新课学习之中。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揭示一些易错题,制造“悬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设置学习“悬念” 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