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教育催开礼貌之花
钱晓春 〔关键词〕 幼儿;礼仪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A)―0034―01
让文明教育催开礼貌之花
钱晓春 〔关键词〕 幼儿;礼仪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A)―0034―01
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博士指出,~6岁。因为处于学前期的幼儿年龄尚小,可塑性强,所以在学前期对幼儿进行必要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文明礼仪的启蒙教育也不例外。
幼儿礼仪包括基本礼仪、家庭礼仪、幼儿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四个部分。其中,基本礼仪包括基本动作,礼貌用语,个人礼仪和基本交往礼仪。家庭礼仪包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客人来访时的礼仪以及拜访客人时的礼仪等。幼儿园礼仪包括幼儿入园、离园礼仪;教学活动礼仪,如学会倾听、积极动脑;在活动室内做到三轻,即走路轻、说话轻、搬桌椅要轻,尽量避免制造噪音;户外活动礼仪;进餐礼仪,如餐前洗手,要求幼儿正确使用餐具,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初步学会与人共餐时的礼节,如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声音,进餐时不说话等;午睡礼仪,如叠好的衣物有定处,安静入睡等。公共场所礼仪涵盖面较广,包括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活动时,能做到谦让、尊重和体谅别人等。
幼儿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和教师作为幼儿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就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当幼儿对礼仪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要开始注意幼儿礼仪教育的科学原则,充分发掘潜在的教育因素。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不仅要重视影响幼儿行为的一些显性的教育因素,更要注重发掘潜在的教育资源,如父母、同伴等的行为方式、仪表、语言等,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1. 榜样示范法
在幼儿的礼仪认知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幼儿好模仿的特点,为其树立文明礼仪的榜样,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同伴、文学作品中正面角色的示范作用,帮助和指导幼儿学习文明礼貌的行为方式,让幼儿形成对礼仪知识和做法的正确认识。
2. 行为辨析法
根据社会认知冲突理论,教师可以为幼儿设计一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通过情境演练获得、强化第一情感体验,并在对事件的评议中分辨美丑、善恶。如,在讲《小羊过桥》的故事时,教师可以设计两种情境,一种是小白羊和小黑羊互不谦让,最后都掉进了河里,另一种则是小白羊和小黑羊互相谦让,大家都高兴地过了桥。通过设置情境让幼儿表演,使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明白怎样的行为是正确的,怎样的行为是错误的,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3. 故事启迪法
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自觉地接受故事中的教育内容。如,教师可通过《萝卜回来了》这个故事,讲述生动可爱的小动物们之间是怎样相互关心的,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明白分享的
让文明教育催开礼貌之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