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与健康
环境
自然环境
8
生活居住环境
9
2. 环境的范围
大气圈(Atmosphere)
自然环境: 水圈(Hydrosphere)
(物质环境) 岩石土壤圈(L6例
“胎儿油症”
历史上环境污染八大公害事件
化学因素
21
环境化学因素的特点
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接触
接触时间长,反复接触、终身接触
剂量相对较低
易感性大,包括老、幼、弱
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
化学因素
22
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
微小气候(micro-climate)
太阳辐射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影响听力、神经、血液、肿瘤
构成环境的要素3
23
社会— 心理因素(Social-psychological factor)
社会制度、文化、经济、居住、风俗习惯、职业、宗教、战争等
情绪、心情、态度、观念
卫生服务
精神病;心身疾病(心源性疾病)
构成环境的要素4
24
§2 环境的卫生学特征
整体性
区域性
多变性
25
1、整体性
人类关注全球环境问题
环境的卫生学特征1
26
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的卫生学特征1
大气污染问题
酸雨
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
平流层臭氧层的破坏
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危机
土壤退化与生态恶化
全球森林危机
生物多样性资源的锐减
海洋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转移
27
2、区域性
环境的卫生学特征2
污染范围区域性
——污染源局部
地方病
厂矿废水
水系下游沿岸地区
厂矿废气
厂矿为中心、下风向地区
28
自然疫源性
生物地方性;
虫媒和易感宿主分布的地区
森林脑炎
地球化学性
化学元素性;
某种元素特定分布的地区
地甲病
地氟病
环境的卫生学特征2
2、区域性
污染范围区域性
——污染源局部
地方病
29
3、多变性
环境因素
(内部结构、外在状态)
自然、生物、人类社会行为
转化、净化
人类与环境相适应
促进健康
环境破坏(污染)
健康危害
生物浓集
环境自净
环境的卫生学特征3
30
环境自净(Environmental self-purification)
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的综合作用
污染物逐渐消除、环境恢复或部分恢复到原先的状态
环境的卫生学特征3
31
环境自净作用(Self-purification)
前提:
少量环境污染物一时性进入环境
方式:
经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的综合作用
结果:
污染物逐渐消除、环境恢复或部分恢复到原先的状态
特点:
环境自净能力的有限性
环境的卫生学特征3
32
环境自净的途径
物理过程
化学过程
生物过程
沉降;混合、稀释;
挥发、逸散
氧化、还原、水解、中和
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生物转化)
物理转移
(浓度高浓度低)
分解、转化
有机物
形成二次污染
解毒和/或增毒效应
增毒/无害化
环境的卫生学特征3
33
人 依存;适应;改造 环
类 作用;制约;影响 境
对立统一、相辅相承、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 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特征
如: 适应、改造、破坏环境
环境污染影响健康
34
1、可变性
强度或剂量过高或过低,作用可不同
生物转化:无毒、强毒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特征1
35
2、综合性
相加作用(additive action):
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作用
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作用的总和
协同作用(或增毒作用, synergistic action):
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作用
超过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作用的总和
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action):
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作用
小于各毒物分别作用时毒作用的总和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特征1
36
3、选择性
环 境 因 素
靶 器 官
甲基汞
神经系统(中枢及末梢)、胎盘
苯
造血系统
铅
骨骼系统;红细胞
石棉
肺
联苯胺
膀胱
三氯乙烯
肝
环境因素
器官分布不均匀
对某
环境因素与健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