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背景下“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思考
姓 名 刘延革
单 位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师问题:
为什么学生周长和面积公式老混?体积
和表面知识分不清?
计算无盖箱子的表面积时,为什么*
新课程背景下“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思考
姓 名 刘延革
单 位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师问题:
为什么学生周长和面积公式老混?体积
和表面知识分不清?
计算无盖箱子的表面积时,为什么总是
找不准哪个面不算?
原来图形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平面到立体”,
现在是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这样变
化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要把中学几何的东西下放到小学?
学生热热闹闹操作了半天,还不如到中
学一下子就学会了。
“东西南北”、“平移、旋转、轴对称”等
应该在社会课或美术课中学习,为什么
要在数学课上学?
学生对能用公式直接解决的问题正确率
比较高,而对需要一些想象的问题正确
率就比较低,这怎么办?
教育价值:
“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什么是空间观念?
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在
人脑中的表象就称为空间观念。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
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
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
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
的发展。
然而,空间与人类的生存和居住紧密
相关,了解、探索和把握空间,能使孩子
更好的生存、活动和成长。空间观念是创
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
基本上谈不上发明创造。
我国初二学生数学成绩普遍出现下降的
现象,高中生学习立体几何时的困难,也都
与空间观念薄弱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从宏
观到微观,从当前到长远,从小培养学生空
间观念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
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
重大变革。“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
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
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材变化:
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
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增加了图形变
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使学
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
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图形性质及度量
——
图形的认识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坐标
图形的测量
按四条线索展开,均衡地安排在三个学段中,教学目标逐段递进。
图形的认识(简单几何形体)
编排特点: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
立体图形的辨认(直观)——平面图形
的辨认(直观)——角——点、线(平行、
垂直)——平面图形的特征(刻画)——立
体图形的特征(刻画)
图形与变换(平移、旋转和对称)
认识现象——设计图案——感受联系
图形与位置
辨认方向(东南西北);
确定物体位置(用数对表示);
描述路线图。
图形的度量
度量工具、度量方法、度量单位、
单位换算及周长、面积、积的计算。
从内容目标上看:
使学生获得有关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
立体图形的知觉映象;
使学生能建立有关长度、面积或体积等的
基本概念;
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
小有较正确的估计;
能从较复杂图形中辨别有各种特征的图形。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
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
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
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
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从前感知过的东西在头脑中再现的形象叫表象。
特征是对图形直观形象的概括,所以对特征的准确把握就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教学建议:
在几何教学中,很多老师不注意在探索
图形特征的过程上下功夫,而是马上进入到
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的原因:
(1)不了解几何教学的主体目标是什么。
(2)不了解特征的认识在其它知识学习中
的支撑作用。
几何 ≠ 计算
如何准确把握图形特征呢?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并有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观察作为感知活动中最为直观的方法之一,是形成表象的主要途径。所以,认识几何形体的
“图形与几何”教学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