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 年资料 2 对中医治疗大叶性肺炎的几点体会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 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 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 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 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 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对中医治疗大叶性肺炎的几点体会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时病科沙星垣; 徐景藩大叶性肺炎为现代医学的病名, 是由肺炎双球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之一, 它的特征为肺的一叶或数叶产生大量的炎性渗出物, 显明的临证症状有寒战发热胸痛咳嗽及锈色咯痰。近代载在磺胺类药物及抗菌素未应世以前, 本病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但遗憾的是对祖国医学有关治疗方面的文献, 则尚乏引述。我们在温习历代各家治验医案中, 发现对于该类病症( 包括严重病型) 之记载, 极为丰富。同时在临证实践中亦感到如果正确运用中医理论体系, 掌握治疗原则,其疗效较诸应用抗菌素亦并无逊色。我院自 1958 年开辟时病病房,接受治疗一般热性病证,配合西医诊断, 运用辨证论治原则, 以中药进行治疗各种温热病以来, 上半年度中经西医确诊为大叶性肺炎者计 18 例,虽病例未多,但在临证中体会,只要掌握病机,辨证确切,用药及时,配以周密的护理,不放松每一个环节, 治疗效果是异常满意的。兹择其中五例, 略加讨论, 以见祖国医学对大叶性肺炎之治疗成就, 固不独早于磺胺类药及抗生物,即在今日亦仍不失其价值也。例一谢×× , 女性, 21岁, 职工, 住院号 510 ,于 1958 年11 月 18 日入院。患者产甫满月,先有右侧乳红肿溃脓不敛,于入院前一天晚上, 突然寒战, 继而发热头痛, 混身痠楚, 无汗, 咳嗽, 无痰, 舌苔薄黄,唇红,口不渴,脉象细数。西医检查: 体温 40℃, 肺部未发现病理特征。白血球计数:37400 , 中性细胞 89% ,淋巴细胞 11% 。中医认证为产后乳已溃, 复感冬令非时之气, 发为冬温, 虽有外疡,但证以邪犯肺卫,表犹未解,处方先投: 豆豉、山梔、桑叶、前胡、荆芥、牛蒡、桔梗、杏仁、象贝、蒲公英、银花、甘草, 辛凉解表、宣肺化毒之剂, 药后得汗, 热势略缓。 19 日午后体温复升,壮热有汗不解,咳呛痰少,舌苔薄黄,口渴不多饮,脉数,乳部仍有脓液,表邪得汗而解、肺热犹盛。西医检查: 左肺下部可闻捻发音;X 线透视: 左下肺有片状浸润阴影。诊断: 大叶性肺炎。处方: 黄芩、山梔、桑叶、连翘,银花、蒌皮、杏仁、竹茹、贝母、枇杷叶,外用黄连膏敷。药后汗仍湊湊而出,热度渐降,止翌晨而退清,继予清肺泄化, 乳亦愈,共住院六日。本证系冬温新感,虽产后并生乳,因患者体气壮实,邪犹在表, 故先投辛凉解表,继与清泄之剂,即得热解而愈,治上不犯中下,方虽轻清,却为中肯之剂。例二刘×× ,女性, 23 岁,职员,住院号 512 。患者因发热、咳嗽、胸痛两天而于 1958 年2月 18 日入院,缘于 16 日傍晚突然恶寒战抖,虽复被三四条仍不已,继而热如燔炭,不汗出,咳嗽,咯出黄色痰,左侧胸胁疼痛,肢楚无力,便艰,溺赤, 舌白,口渴频饮,脉浮、滑、数,病者怀娠已四月。西医检查: 体温 ℃, 急性病容, 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 咳嗽、咯吐锈色痰, 左胸剧痛,
1959年资料2 对中医治疗大叶性肺炎的几点理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