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标行得通吗?
2002年出台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送审稿)》(以下简称“高语课标”),其目标之宏伟,构想之大胆,设计之新奇,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它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描绘了一幅理想主义的蓝图,高中语文课标行得通吗?
2002年出台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送审稿)》(以下简称“高语课标”),其目标之宏伟,构想之大胆,设计之新奇,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它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描绘了一幅理想主义的蓝图,但由于严重脱离实际,这幅蓝图难以变成现实的大厦,而只能是停留在纸上的空中楼阁。
高语课标严重脱离了基础教育的实际。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学段,高中语文教育仍属基础教育范畴,并非专业教育。高语课标不仅以必修课的形式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以选修课的形式,要求学生在“新闻与传记”“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文化论著选读”“社会、思维与语文”及“语文综合应用”等专门领域,都要有相当的造诣。
在这些专门领域,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关知识,阅读大量(或相当艰深)的作品,还要有相当的评价能力和创作能力。如“小说和戏剧”这个模块,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能进行辩证的分析,分辨精华和糟粕,作出科学的评价”,“学写文学评论,能力求表达出自己独特新颖的见解”,“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叙事方式、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不同角度解读小说、戏剧作品”,要组织文学社团,“对感兴趣的小说、戏剧进行专门研究”,还要“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写作小说、戏剧作品”。这就是说,学生既要成为“小说与戏剧”的研究者,还要成为“小说与戏剧”的创作者。其他选修模块都有类似的要求(恕不一一摘引)。这样的要求,即使是专门研习语言文学的大学中文系学生也嫌太高了,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何况是对还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学生呢?显然,高语课标完全忽视了高中语文的根本属性――基础性,竟然以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强加于高中语文,这是高中语文无力承担也不应当承担的。
高语课标也严重脱离了高中语文教学计划的实际。根据国家制订的教学计划,高中语文按每学期实际授课18周,高一每周5课时,高二、高三每周4课时计算,总共只有468课时,除去平时的复习考试和毕业前的总复习,实际能用来授课的,只有400课时左右。也就是说,高语课标规定的每个模块,要在36个课时内完成。下面我们来具体剖析一个模块,看能否在36课时内完成。
例如高语课标推荐的选修课程“唐诗鉴赏”,看看它所提出的六项要求和所需的课时吧:
①“选读唐代不同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重要诗歌流派和诗人的代表作品”――唐代的诗人数以千计,唐代的诗作数以万计,从中锁定15位能涵盖四个时期的重要诗人、平均选取每位诗人的代表作品10首,共计150首,该是很低的要求吧?以每课时学习3首的速度(达到一般理解,效率不低)计算,需要50课时。
②“对所读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自己独立的评价”――如果要求对所读的所有作品都有“新的发现”,都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自己独立的评价”,且不说学生的
高中语文课标行得通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