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总结松荫村“空巢老人”的出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迫于生计或为了获得更好的求学机会,子女不得不外出务工或学的提高,东西部差距的加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前往沿海及大中城市务工, 他们认为外出务工能够比在家种地更可能获得广阔的收入,从而提高生活水平。这是“空巢”家庭产生的最重要及最普遍原因。 2. 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存在代沟,代际间的生活习惯也是造成老年人与子女分开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年轻一代多追求生活享受, 而老年人多是艰苦朴素,从而老年人与子女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存在着差异,因而为了避免生活上的矛盾与摩擦,老年人宁愿选择单独生活在一边。 3. 婆媳矛盾无法避免,老人认为与子女分开居住既可以避免因家庭矛盾引起的争吵,也可以避免影响子女繁忙的工作。这也是导致分家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女儿远嫁,家里又没有儿子也是一个原因。都说养儿防老, 但儿子也不是你说生就生的,家里几个孩子全是女儿的也不是没有。这个问题在我们这个计划生育年代会更加明显。四、农村“空巢老人”基本存在的问题: 1 、生活简朴艰难,居住环境不太好,医疗条件不太好。农村“空巢老人”一般饮食非常简单,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不规律吃饭是经常的事;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整理,家中有的失修漏雨,有的布满灰尘渣土,其景象令人同情。农村“空巢老人”生病(除大病)了一般都不会去医院,一来他们舍不得花钱,二来他们也没时间没精力去医院。 2 、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外,一般的“空巢老人”都还从事着农业生产劳动,有的 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 3 、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教育孩子,这本是年轻父母的事,可是,由于子女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这项任务全部落到生活在农村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从目前看,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 、孤独寂寞,生活缺乏照料。人老了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物质要求并不高,在能满足温饱的条件下,老人渴望的往往是子女的亲情而不在乎子女的钱物。特别是独居老人,有话没处说,有苦没处诉,很是孤独寂寞。同时,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很害怕生病,因为卧病在床,身边无子女照顾,端茶送水的人都没有, 生活极为不便和困难。五、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对策: 1 、加大对农村《老年法》的宣传。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应加大对《老年法》和涉及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的宣传落实,不仅让子女明白尊老、养老是自己的义务,而且还要让全社会形成助老、敬老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医药保健以及维护权益等方面享有实惠,形成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2 、拓宽集中供养范围,建立有偿服务机制。如今农村集中供养仅限于五保老人,孤儿。“空巢老人”无法进入此行列,应适度拓宽集中供养范围,特别是对农村高龄“空巢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制度,建立有偿服务机制,其子女向供养机构提供生活补贴,让高龄“空巢老人”受到妥善的照顾。 3 、调整
农村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