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研学旅PPT模板课件
诸葛亮故居——
2
文档附赠有可编辑的3D小人素材
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隆中山麓,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诸葛亮青年时躬耕读书之处。
4
古隆中研学旅PPT模板课件
诸葛亮故居——
2
文档附赠有可编辑的3D小人素材
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隆中山麓,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诸葛亮青年时躬耕读书之处。
4
古隆中诸葛亮故居坊
5
“古隆中”石牌坊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两边门柱上雕刻着杜甫的两句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6
“古隆中”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其建造材料为青石开榫组装而成,依外观形式为柱不出头有楼,四柱三牌楼式。“古隆中”牌坊宽三间,中为中间,两旁为次间,四柱脚深埋土中,四周出土处铺地平石,
牌坊两面对联和横额,均为陈维周所题,正中横额“古隆中”,两边分别为“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7
柱前后及旁,以十个纹头砷石支撑。牌坊定盘枋斗口架正昂板,两正昂间置花板,并雕流空花纹,以为装饰。正昂上平铺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发戗,戗角作鸽尾形。牌坊脊板两端并饰鱼龙吻,中央置火焰珠。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八个大字,摘自诸葛亮《诫子书》一文。作者陈维周,清安襄郧荆兵备使者 。
8
石牌坊背阴写着“三代下一人”,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近千年来唯一的人物,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9
景区的指路石。
10
转过石坊,就是诸葛亮曾“躬耕垄亩”逾十亩的躬耕田。
11
武侯祠是隆中传统十景之一,为隆中的主要建筑,坐落在隆山的东山梁上,她是供奉诸葛亮的祠宇,整个建筑群雄伟壮观。
12
祠内有诸葛亮和夫人、刘备、关羽、张飞及蜀汉政权中功勋显赫的文武大臣的塑像,栩栩如生,真可谓“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诗出自苏轼《隆中》。
13
诸葛亮的夫人黄月英昵称阿楚,传说面黑发黄,相貌丑陋,实际是一种自谦。
14
这里还竖有上镌国民党党徽的“铭德志功碑”。碑文第一行为:“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蒋公介石重修隆中功德碑记”。末行记时为“中华民国念二年”。此碑能逃过文革大劫,留存至今,真是难得。
15
武侯祠内有郭沫若于1964年游此时为诸葛草庐纪碑。
16
草庐指示碑立于明嘉靖十九年。碑身通高5米多,上有浮雕蟠龙碑帽,下有庞大昂首负重龟趺。碑正面阴刻“草庐”,背阴刻“卧龙处”,单字高70厘米左右,为江汇所书,字迹圆润庄重,刚劲有力。
17
草庐亭建于清康熙年间,傍依明襄简王墓。此处本是草庐故址,明襄简王朱见淑仰慕隆中山水,于弘治二年(1489)毁草庐建陵墓。清康熙五十九年(1794),郧襄观察使赵宏恩为了纪念诸葛亮于草庐故址修建了此亭。
草庐亭门两边的石柱上刻有“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
18
六角井,为诸葛亮青少年时期耕读隆中时草庐居宅院内的生活用井。据东晋史学家载,襄阳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六角井不仅成为古隆中传统的十大人文景观之一,而且亦为草庐故址所在的实物佐证。
19
抱膝亭位于隆中山畔一高阜之上,是三层六角亭,“高四丈有奇,周七丈余”。它是湖北提督程文炳于光绪十四年(1888)所建。建造此亭目的在于后人来游来歌时联想到诸葛亮在隆中抱膝长吟时的情景,从而“慨然思巾扇之度,虽在小隐,未尝须臾忘天下事焉”。
石柱上镌刻的对联为:“亭势凌云,抱膝迥留千古胜; 台形丽日,观星总括万年奇”。
20
在诸葛草庐故址,今草庐亭旁一个占地约100平方米,高约10米的土堆。这就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襄简王朱见淑为自己修造的陵墓。陵墓上面及四周古墓参天,与隆中其它景点相望远近。襄王陵为襄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隆中风景管理处立碑标记。
21
草庐遗址
22
小虹桥横跨诸葛庙前小溪中段,是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出入必经之桥。该桥小巧玲珑,如虹跨溪,初建时为拱形。刘备冒大风雪第二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时,与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在此桥相遇。当时黄承彦触景生情,雅兴勃发,正高吟:“骑驴过小桥,独吟梅花瘦”。因在小虹桥处发生了这段趣事,小虹桥便一直作为隆中诸葛故迹的一个景点,为后人所珍视。
23
襄樊古隆中风景区--诸葛草庐,诸葛亮从17岁至27岁寓居隆中,草庐是诸葛亮日常会见宾朋的地方,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就发生在这里。
24
诸葛亮塑像
25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是刘备三顾茅庐
古隆中研学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