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编程流程、提高编程质量
数控编程是影响数控加工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在高速和精密加工中更为突出。在机械行业中,由于数控编程人员的水平高低不同,因此需要通过建立一定的规范,让大家避免低层次错误和重复性问题的发生。
一、数控规范编程流程、提高编程质量
数控编程是影响数控加工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在高速和精密加工中更为突出。在机械行业中,由于数控编程人员的水平高低不同,因此需要通过建立一定的规范,让大家避免低层次错误和重复性问题的发生。
一、数控加工编程流程
数控编程开始
数控加工编程的一般流程包括:确定编程依据、建立工艺模型、定义加工操作、生成刀位轨迹、加工轨迹仿真、后处理、数控加工程序校对检查、发放现场加工和数控加工程序定型等。其具体编制流程如图1所示。
确认编程依据
计算机辅助编程
选择编程方式
进入CAD/CAM环境
建立工艺模型
选择加工刀具并定义操作生成刀轨
加工轨迹仿真验证
手工编程
后置处理
加工程序
程序修改
程序检查
程序单制作
现场试加工
程序修改
加工参数是否合理
程序入库
加工程序定型
编程完成
数控编程依据主要包括三维模型、工程图样和零件制造指令(数控工艺规程),通过数控编程依据可获取以下信息:零件信息、数控加工工艺方案、数控机床类型、装夹定位方式、刀具、工序以及工步、加工程序号和产品加工状态等。
在零件三维模型和工程图样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模型的设计,主要包括:零件三维模型的修剪、建立工艺参考面、建立工艺定位孔、压板及位置设计和加工面的余量处理等。
定义加工操作,生成刀位轨迹,主要内容包括:定义编程坐标系,充分考虑加工材料特性、刀具切削特性、机床切削特性和零件需要去除的材料状况等因素,依据工艺要求定义加工方式(包括各种走刀策略等)、工艺参数(包括余量、进给速度、主轴转速和加工刀路的跨距等)以及辅助属性(包括对 刀点、安全面和数控机床属性等),最终生成刀位轨迹。
加工轨迹仿真验证主要内容包括:检查刀具、机床、工件、夹具定义是否齐备,尺寸是否准确;检查加工操作,定义每一个工序应该达到的零件尺寸是否正确;检查加工操作定义中的加工方式(如粗加工策略、刀补加工和腔体加工等选择)
是否正确、合理;检查加工过程中数控机床工作台、被加工零件、刀具和夹具之间是否存在过切、欠切或碰撞干涉等问题;检查工艺参数是否合理等。
后置处理可以是独立的处理过程,也可以与刀位文件的生成过程合为一体,根据处理软件的功能,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而对于后处理有以下几点要求:生成特定数控系统专用的加工程序,应选择其特定的后置处理软件;后置处理软件的开发或定制,要结合特定的控制系统和机床运动结构类型;后置处理软件要保证刀位加工信息的充分转换,且满足控制系统语法的要求;后置处理时,自动将必要的注释说明加入到加工程序中。
在编程软件或结合数控仿真软件(Vericut)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对数控加工程序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验证,以保证最终加工程序
规范编程流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