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人,家里原本富足。父亲死后他把两千万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
他对母亲十分孝顺,但家境逐渐贫寒起来。后来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想:如果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便和妻子商议说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无改于父之道是指保留并发扬父辈正确的做法和思想。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就是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事实上却有人远远做不到,正如孟子所言,“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羞辱),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4•18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注释】 (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评析】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也是不可以的。绝对服从不可以,那就应该在规劝的态度和方法上下工夫。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评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这种孝的原则虽然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但“出必告,返必面”却是必需的 。
为什么要孝
为什么要孝?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3)。君子务本(4),本立而道生(5)。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6)?”
儒家认为,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就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孔子因此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孔子 “敬鬼神而远之”,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之礼是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希望人们成为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拓展
怎样实践孝
怎样实践孝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樊迟(2)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做子女的做到只要父母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就算孝了。”
【评析】在这里孔子大概是说 做子女的要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做个好人。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对待父母若只供物质而不敬,不管他们的精神需求,那与犬马有何不同?
1•7 子夏(1)曰:“贤贤易色(2);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
《论语-论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