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the author and the accompanying title
《雨霖铃》
雨霖铃
词的有关知识
(1) 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写景的句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不止交代离别的节令、时间、地点、气候,也不止烘托悲苦凄凉气氛,主要是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时值深秋,作者与恋人在城外的长亭里饯别,寒蝉凄切的嘶鸣使人倍添愁苦,面对着美酒,却毫无心情。骤雨初歇,暮色苍茫,这时候无论如何都该启程了。不想走而又不得不走,作者心中矛盾而又痛苦。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是借浩渺的暮霭来表现黯淡的离愁。作者要去的地方,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那沉沉暮霭之上是辽阔无边的楚天,这一去不知何处才是归宿,也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前途茫然,作者心中无限悲戚。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醒之后,看到岸边的杨柳的枝条在晓风中徐徐飘拂,再加上那一弯残月的映衬,越发增添了凄清、伤感的情调。
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思考
1、雨霖铃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
2、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构成怎样的意境?
1、雨霖铃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2、上片和下片所景物有什么不同?
1、离别时、离别后
2、上片写眼前之景,下片写想象之景。
找出词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寒蝉 长亭 骤雨初歇
寒蝉凄切的叫声里,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面对长亭,如果雨能一直下该多好啊,那样就可以不走了,可是天不由人,雨又停了,看来是该走了…….
烟波 暮霭
想象走了又走(一路上)水波渺茫,远处如烟雾笼罩。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紧扣上文的“无绪”,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以情带景,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
烟波 暮霭
晓风 残月
推想与恋人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
名 句 赏 析
1、 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
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 “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
3、 柳--------留
意象(景语)
凄切寒蝉 晚长亭
催发兰舟 千里烟波
沉沉暮霭 夹岸杨柳
晓风 残月
悲凉凄清
哀婉动人
意境(情语)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分 析 炼 字
念
念:承接上片内容,写出的是恋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彼此留恋挂念,不忍离去的心情。同时,又为下片写离别后的孤独及苦闷起到过渡作用。上下片的过渡衔接自然。
分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白 描 手 法
融 情 于 景
虚 实 相 生
练 习
1、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骤雨:急雨 歇: 停
B、都门:京城门外 帐: 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 执手:手拉着手
D、沉沉:深沉 经年:一年
2、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起首三句写离别之时,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
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千秋了”意思是说伤离
惜别自古这样更可况是在这冷落凄清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今晚旅途
中的情景。一舟临岸,酒醒梦回,习习凉风吹拂杨
《雨霖铃》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