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蒲松龄七绝诗刍议.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蒲松龄七绝诗刍议


摘要:不同体裁的文学创作,在同一作家笔下具有大致相同的艺术追求。以文学成就而论,蒲松龄的诗歌创作远不如其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然而两者又不无一致之理。研究蒲松龄的诗歌创作六首,多用典故或前人诗词意境抒发对老师一辈的依恋与怀念之情。孙广文即孙瑚(生卒年不详),字景夏,诸城人,顺治十四年(1657)顺天乡试举人,授淄川教谕,曾醵金修葺学宫。广文,即“广文先生”,旧时对儒学教官的别称。蒲松龄于顺治十五年(1658)进县学,康熙四年(1665)孙瑚授淄川教谕,故孙为蒲之学师。这一组七绝诗其三有云“明朝此际还相忆,知在云山第几重” [2]卷二174,系化用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6]3217诗意。其四有云“他日屋梁看月落,相思应到碧山头”,则化用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6]2289诗意。这种借鉴前人作品文字以充实自家创作意境的艺术手法,唐以后的诗人墨客每喜运用,而于宋词、元曲中更是司空见惯。然而接轨古人若能做到天衣无缝,又谈何容易!文化积淀而外,创作主体还需要有一些灵气。蒲松龄的七绝诗就多有这种灵气的流露。
七绝诗仅四句,需要在有限的文字空间内完成对生活的艺术表现,显然起承转合的章法是保证创作成功的关键。使事用典而外,蒲松龄在七绝诗的创作中模仿古人的叙述方式也堪称是一种成功的探索。《宫辞》五首明显有对唐王昌龄宫怨诗的仿效,尽管有“赝古”之作的嫌疑,但想象丰富、色彩艳丽,刻画细腻且出语清新,大有唐人气象,体现了清诗人“以才学为诗”者的另一种风采。《宫辞》其二末二句云:“朱颜不及风中絮,犹逐流莺出建章。” [3]卷一121这两句诗显然受到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末二句“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6]1445的影响;至于“流莺”与汉“建章宫”的联系,缺乏宫廷生活经验的蒲松龄也非凭空结撰,而是语本唐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6]2596。《宫辞》其四末二句:“月上雕阑犹伫望,宫车响过凤楼西。” [2]卷一121这两句也显然受到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四末二句“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6]1445的影响,都是刻画嫔妃希冀帝王临幸而不得时的怅惘心情,艺术手法的借鉴痕迹宛然。
《与王心逸兄弟共酌即席戏赠》二首其二:“秋霞声价重名流,中国妆成越女羞。檀板一声春燕语,满堂宾客尽回头。” [2]续录692这是在友人的酒宴席上戏赠歌妓秋霞之作,末句文字直接取用唐杜甫《徐卿二子歌》中两句“小兒五岁气食牛,满堂宾客皆回头” [6]2306之第二句,其取境则又径用唐李益《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明看” [6]3226二句,所咏虽非同类事物,但意境差似。这是蒲松龄借鉴唐人而又食古能化之一例。
借鉴古人的艺术手法,在蒲松龄的七绝诗中往往不露苦心经营的斧凿痕迹,而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具有雅人深致的逸趣。《怀人》七绝以深秋的夜色为背景,融情入景,运用多重意象的组合,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凸显出怀人的痛苦与无奈:“露冷银河天欲低,中宵残月有乌啼。幽窗酒醒愁无那,魂入垂杨作雨飞。” [2]叙录772“中宵”一句可令读者联想到唐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6]2721的孤独旅况。“魂入”句似从唐杜常《华清宫》“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 [6]8370脱化而出,浮现出怀人的无奈感。如果读者联想不到作者暗用古人诗意的巧妙之处,对于全诗的理解也不会产生偏差,这正是学人之诗的趣味所在。
在通常情况下,蒲松龄的七绝诗极喜化用或借用乃至“偷”用古人诗意,用以扩充自家七绝的情感空间,以便在有限的字句中传达出更为丰富的情感。刘孔集曾与蒲松龄一同在孙蕙幕中供事,两人有同僚之谊。刘、蒲分别以后,后者写有《寄刘孔集》三绝句,抒发离别后的挂念之情。其一有云:“为问刺桐花外月,此时照见广陵无?” [2]卷一85在物质条件相对简陋的时代,月亮与人类远较现代亲密。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6]1769唐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6]1035这些吟咏都可以视为蒲松龄文学创作的参考。而“广陵”一词,是扬州的别称,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6]5337其间的抱怨无奈意绪,是否激发了蒲松龄的念友情怀?总之,怀念友朋之情,蒲松龄通过有限的字句,巧借前人有关诗句的意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的确耐人寻味。《寄刘孔集》其三末二句“天外归鸿能解意,犹衔残梦到维扬” [2]卷一85,作者在酝酿取义时,也明显吸收了古人有关诗歌的创作经验,转益多师,从而丰

蒲松龄七绝诗刍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44 KB
  • 时间202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