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早 梅
唐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把颔联中的“一”字改为“数”效果如何?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个字词谈谈作者是怎样营造意境的?
此诗有版本作这样,有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比较两首诗中的某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某诗评中(前人论述中)提到,诗歌中的某个字用得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
限时检测,即时反馈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青草湖,即今洞庭湖,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
本诗的首句中“ ”字让人联想到人生易老,青春易逝。末句中的“ ”字用得最为传神,因为 。(6分)
○
○
限时检测,即时反馈
因为:“压”,物多才能有此神态,表明清梦的浓郁。梦本无形,却说“满船”,被“压”在星河上,具体可感,十分传神真切。作者在此以梦境中淡淡的喜悦来衬托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
总结归纳,反思升华
:“赏析炼字型”有哪些题型?
: “赏析炼字型”答题步骤是什么?
平淡 清新 绚丽 质朴 雄奇 奔放 明快 含蓄 悲慨 清幽 沉郁 洗炼
二、语言风格
雄浑 冲淡 纤秾 沉着 高古 典雅 洗炼
劲健 绮丽 自然 含蓄 豪放 精神 缜密
疏野 清奇 委屈 实境 悲慨 形容 超诣
飘逸 旷远 流动
——唐•司空图《二十四品》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直率(明快):
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又如《诗经·硕鼠》
5、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亮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6、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
7、清幽:
清静而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远。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8、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10、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