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似曾相识燕归来建国 50 年来,我国的中学文学教育大起大落,由乔木跌入幽谷, 又从幽谷复苏振起。许多朋友对于这个异乎寻常的轨迹感到难以索解。我从事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辑工作近半个世纪, 亲历了这项工作的全过程, 提供一些资料并发表一些见解, 对于当前开展语文教学改革的讨论, 对于思考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的长远方略,都会是有益的。大起大落的历程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即受到非常的重视。改革的方案是参照当时苏联的做法, 将中学语文课分设文学、汉语两科。在我国废科举、兴学校以来的中学语文教学中, 这是首次施行系统的文学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次改革,受到的关注是建国 50 年间所仅有的。毛泽东同志亲自过问, 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 胡乔木同志直接领导。后来, 周扬同志也参与领导。在教育部内, 则由教育部副部长、著名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直接领导,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这项编辑工作的是著名作家吴伯萧、文学史家张毕来。在编辑过程中, 还召集几次作家座谈会, 茅盾、老舍、臧克家、萧三等都提供过意见。从 1951 年到 1958 年,这套教材从启动到停止使用,达 8 2 年之久。 1951 年3 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 胡乔木同志在讲话中谈到“”,提出分科的问题。同年 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下半年, 语文教育界开始讨论。 1953 年4月, 教育部向中央政治局报告工作, 提出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指示, 语言、文学可以分科, 并指定成立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由胡乔木任主任。 1953 年 12 月,胡乔木向中央写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 1954 年2月1日,毛泽东同志参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了这个报告。依据这个报告, 教育部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 进入具体的施工过程。课本初稿, 在全国 74 所中学( 27000 名学生) 中试教。 1955 年上半年,编辑和试教工作已经完成。 6 月,教育部召开全国语文教学会议, 由叶圣陶向大会作《改进语文教学, 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的报告, 动员在全国推广使用新的分科教材,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是正当此时, 一直不曾过问此事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对文学、。大会报告不作正式传达, 分科教材使用与否各地可以“因 3 地制宜”, 也可以使用旧课本。从此文学、汉语分科的命运泰极否来, 一落千丈, 对文学课本的批评纷至沓来。如康生指责说:“文学课本非改不可”,“与教育方针相违背, 最多只能培养小资产阶级感情”,“许多课文思想性不强。语言也混乱, 可砍去百分之三十到五十,换选政治论文、社论和应用文”。这场大起大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有待发现更多的资料进一步说明。但联系当时的极左浪潮. 从康生的讲话中不难看出其主要原因。“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此后文学课本形同废止。 60 年代初开始另起炉灶编写语文课本。同时, 在一份中央文件中提出: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也不要教成政治课。《人民教育》发表了《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和《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两篇文章。中央文教小组指示:“文学、汉语合而为一, 叫语文。”文学、汉语分科教材正式寿终正寝。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语文课教成政治课有了恶性的发展,而文学教育却成了禁区。文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中学实施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当时已有充分的认识。这个问题在胡乔木写给中央的《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请示报告》中有清楚的表述。报告写道:“一般语文教学着重在语言文字的解释方面。, ……其结果是使学生缺乏严格的语言训练, 另一方面, 一般语文课都不注重文学教育, 没有 4 经过文学培养青年的高尚品格和健康的人生观, 也没有使学生得到必要的、系统的文学基本知识和文艺鉴赏能力。这些事实都说明了: 语文混合教学的结果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败俱伤。”胡乔木在一次讲话中还特别强调在文学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他说:“文学教育的任务是要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生动地了解国家人民的生活、命运、幸福与痛苦, 以引起学生对劳动人民发生强烈的感情, 和对文学发生兴趣和爱好, 所以在爱国主义教育上有着很大的重要性。文学应以本国文学为主体, 在教学时指导学生阅读、朗读、欣赏中国文学作品, 使学生爱好中国文学作品, 对中国文学有足够的估价和正确的认识, 并通过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描写、生活斗争等的影响,养成学生高尚的人格。”“若把文学教育单纯变成政治教育或完全与政治隔绝,都是不正确的。”中学文学教育的任务,在 1956 年制定的《文学教学大纲》(
似曾相识燕归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