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王献之洛神赋临习指南.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临习要点一、王献之和《十三行》王献之(344 —386) ,字子敬,小字官奴。历宫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然英年早逝,死后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后其位由族弟王珉继任,故又称王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年少即负盛名。七子中,凝之、徽之、操之等均有书名,而以献之为最。献之聪颖好学、天资高迈、才华出众。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的确如此,王献之通过自己不懈的追求,终于在书法史中被后人称为“小王”,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唐张怀瓘说: “(王献之书)若风行雨散,流便于草,开张于行,章法体势之中, 最为风流者也。”历史上父子均有书名的如欧阳询与欧阳通、米芾与米友仁等, 但成就与影响远不如羲、献父子。王献之“幼学其父,次习于张,后改变制度, 别创其法”(张怀瓘《书断》),进一步冲出了父辈的朴厚,逐渐迈向自然、超逸、妍美的境地,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便是其代表作。《洛神赋十三行》(简称《十三行》)是王献之传世的小楷名作。《洛神赋》乃三国曹植的散文名篇,王献之喜书此赋,但仅留传从“嬉”字至“飞”字共 13行,计 250 余字。据说,其墨迹在宋代有两本,即晋麻笺本和唐硬黄纸本。其中唐硬黄纸本有唐代书家柳公权的题跋,至元赵孟頫则认为是唐摹本,亦有人认为是柳公权摹本。此本初为北宋周越所得,误以为原迹摹刻,流传于世,后有南宋越州石氏掺入右军笔意的翻刻本。《宣和书谱》载,麻笺本北宋时入内府, 后二墨本均佚失而不知下落,仅存刻本传世,但因辗转翻刻较滥,已不足观矣。南宋时,权相贾似道先觅得麻笺本 9行,后又得 4行,合为 13行,刻于苍色石上,美其名曰“碧玉”,故该本被称为“碧玉版本”,又称《玉版十三行》。《玉版十三行》石高 29厘米,宽26厘米,明万历年间出土于贾似道丰闲堂旧址的杭州西湖葛岭,曾归陆梦鹤、翁蒿年,清康熙年间入内府。入内府前首行“晋”字未损。清末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此石即流人民间,所幸未毁,今藏首都博物馆。原石书法挺直劲朗,今以文物出版社刊行的历代碑帖法书选《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单行本和上海书画出版社刊行的《书法自学从帖》中的“玉版十三行”为佳,据称底本为明出上的“碧玉版”初拓本。历代对《洛神赋十三行》艺术价值的评价均高。如刘熙载的《艺概,书概》云:“正以明大令之风,不惟以妍妙胜也。”张廷济《清仪阁题跋》曰:“风神骀荡,气骨雄骏,固以无美不臻。”杨宾也说:“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刘或则说:“献之变右军法为今体,宇画秀美,妙绝时伦。”由此可见《洛神赋十三行》的历史地位及艺术价值。从楷书的发展历史来看,《洛神赋十三行》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可以说,它既是晋楷的终结,又开唐楷的先河。如果把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和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作一比较的话,可见短短 200 年,书法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奇。《洛神赋十三行》创新意识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没有钟繇的古拙和质朴。羲之虽继承了钟繇的古意又参以晋人的潇洒流美,但仍不如献之的秀逸妍媚。同时它在笔法上的外拓,丰富了原有的“內擫法”,为唐时的颜真卿、柳公权等开辟了道路。王献之“劝父改体”,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合理的。二、《洛神赋十三行》的美学特征 1、用笔。《洛神赋十三行》最突

王献之洛神赋临习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63229029
  • 文件大小79 KB
  • 时间20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