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安全带和安全气囊.pptx


文档分类:汽车/机械/制造 | 页数:约15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安全带和安全气囊
1、汽车安全控制系统概述
,汽车安全性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
主动安全是指通过事先防范,使汽车具有主动防止事故发生的能力,主要有操作的稳定性,制动的可靠性、平顺性;例如:ESP电子。当燃气点燃时,压力会推动活塞上行,从而旋转卷收器
这种预紧器中的核心元件是一个燃气室。在燃气室内,还有一个包含易爆点火材料的小燃烧室。 这个小燃烧室带有两个电极,并连接至中央处理器。当处理器探测到撞击时,它会立即在电极上施加一个电流。 电极产生的火花将点燃点火材料,从而将燃气室中的燃气点燃。
安全带的正确使用
安全带的重要性超越了安全气囊,所以现在大多数汽车都强制要求驾驶员系安全带,如果安全带系统有问题的话,被动安全的效果会流失大半。
当然真正的安全不能仅靠安全带,驾驶员也要保持良好的驾驶习惯。
3、安全气囊
安全气囊(Supplemental Restraint System )也称辅助乘员保护系统或乘员约束系统,是被动安全系统,是出现撞击时给司乘人员的一个缓冲垫。

⑴ 1958年发明并申请了专利。
⑵ 1974~1976,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安装了大约一万套气 袋系统。
⑶ 停产:技术原因
⑷ 90代后的推广与普及: ① 碰撞试验的进步;② 公众对于安全要求的提高;③ 安全气袋系统所需电子技术的提高;④ 安全气袋对于人体的保护效果显著。
⑸ 1996年,通用汽车推出防止侧面撞击的安全气囊。
⑹ 2003年,通用推出以副驾座上重量自动开关安全气囊。

设计主要考虑针对驾驶员头部和颈部的保护
1、吸收碰撞的冲击动能
2、减少破碎的玻璃和飞起杂物对乘员的伤害
3、减少乘员后颈部的冲击
注 意:安全气囊是安全带的辅助装置,不能替代座椅安全带装置。

⑴ 按数量:单、双、多
⑵ 按大小:全身、上身、面部
⑶ 按充气点火方式:机械式、电子式
⑷ 按碰撞类型:正面、侧面、顶部。
⑸ 智能型安全气囊
分类框图
Ⅰ.碰撞类型
Ⅲ.控制类型
Ⅱ.气囊数目

顶部
防护
安全
气囊

侧面
防护
安全
气囊

机械

控制

正面
防护
安全
气囊

电子

控制

多气囊

单气囊

双气囊
安全气囊的要求
⑴ 可靠性高
①使用年限为7—15年(若在碰撞事故后,系统须全套更换)。
②能正确区分制动减速和(正\侧向)碰撞减速度。
⑵ 安全可靠
安全气囊系统要能正确区分制动减速和碰撞减速度的区别
⑶ 灵敏度高
系统须在二次碰撞(指驾驶员或乘客与转向盘、仪表板或风挡玻璃碰撞)前,迅速打开气囊,并能正确泄气,起到缓冲作用。
⑷ 有防误爆功能
系统的须采用多级(二级)门限控制,门槛数据要合理 。过低,轻微碰撞,安全气囊就会引爆;过高,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打不开,或者打开过晚。
⑸ 有自动诊断功能
安全气囊系统能及时发现故障,并能以报警灯的形式提示给驾驶员。
⑹ 安全气囊系统要具有备用电源
打开要求
最低的门槛(打开)要求:
① 在30Km/h以上,且与前方的碰撞夹角在30°以内时碰撞。
② 接到碰撞信号后10ms内发出点火指令打开气囊。
③ 气囊要在乘驾人员离碰撞物件127mm以前打开。

⑴ 发展低能量气袋,减少气袋对离位乘员、儿童、乘员的伤害。
⑵ 研究侧撞气袋、翻滚气袋等保护装置。
⑶ 研究智能保护系统。
⑷ 研究膝部、小腿、踝部的保护装置。

基本设计思路:
汽车发生一次碰撞后,二次碰撞前,迅速在乘员和汽车内部结构之间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袋子,使乘员撞到气袋上,避免或减缓二次碰撞,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
气囊后圆孔的作用
在乘员和气囊相撞时容易因振荡造成乘员受伤,所以在气囊背面开有两个直径25mm的圆孔。
这样在撞击时,借助圆孔的排气可以减轻振荡,放气过程也是一个释放能量的过程,因此可以很快地吸收乘员的动能,有助于保护乘员。
安全气囊的工作过程
气囊打开过程
工作过程流程控制图
(1/1)
碰撞
冲击
前气囊
传感器
座椅位置
传感器
(驾驶员)
中央气囊传感器总成
(气囊传感器总成)
侧气囊传感器(侧气囊和帘气囊传感器)
驾驶员
座椅安全带
扣开关
帘气囊
传感器
碰撞
冲击
仅限帘气囊

安全带和安全气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5.55 MB
  • 时间2022-07-1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