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乡村建设理论读书报告
《乡村建设理论》
——读书报告
作大经营,有的工业必须集中,再加上工业的根本能源如煤、铁、石油等不容私人占有和割据。所以工业最当统筹建设。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建设构基于两点之上:以农兼工,由散而合。
4、乡村组织问题。
在梁先生看来,乡村组织的组织原理主要是两点:一是从理性求组织,二是从乡村入手。
组织的理性主要体现在“这个社会组织乃是以伦理情谊为本质,以人生向上为目的,可名之为情谊化的组织或教育化的组织;因其关系是建筑在伦理情谊之上,其作用为教学相长。这纯粹是一个理性组织,它充分发挥了人类的精神(理性),充分容纳了西洋人的长处。西洋人的长处有四点:一是团体组织
——此点矫正了我们的散漫;二是团体中的分子对团体生活会有力的参加,——此点矫正了我们被动的毛病;三是尊重个人,——此点比较增进了以前个人的地位,完成个人的人格;四是财产社会化,——此点增进了社会关系。”
乡村为什么特别适于从理性求组织,主要是因为:农民宽舒自然的性情很适于理性的开发;农民所对付的生物,是活的,可以引发他的活趣,而这正是理性;工商业者总是急急忙忙,农夫则从容不迫;乡村秩序靠理性维持,都市秩序靠武力维持;乡村人对于他的街坊邻里都很亲切,彼此亲切才容易成功情谊化的组织;中国固有的伦理、情谊社会在乡村还保持着;乡村是本,都市是末;从小范围的乡村着手培养政治习惯比较容易。
在具体组织时,梁先生提到两点:一是师法古人,对历史上的乡约进行改造;二是组建乡农学校。
历史上的乡约组织是一个伦理情谊化的组织,又是一个以人生向上为目标的一个组织,合乎之前所讲的原则原理。对乡约的补充改造主要是将乡约中的消极部分改为积极部分。分开来说就是:“将消极的彼此相恤,变为积极的有所进行”;把偏乎个人的品德的完善看成是社会的完善,把对于善的理想看成是永远开展的;乡约要往外去,与外边的由远及近地联络;乡约组织不可借政治力量来推行,只可由个人提倡或社会团体倡导。
而乡约改造的重要一点是要求进步,所以就需要乡农学校来传播新知识,改进社会的问题。乡农学校这个机关主要的是讲求进步,同时梁先生用乡农学校来表示乡约。其内部结构主要由四部分人构成:学众,学长,学董,教员,各个部分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学众即立法作用,学董即行政作用,学长即监督教训作用,教员即推动设计作用。这四个部分,缺一不可,只有这四个作用合起来,才能让才能让乡村组织向前推进。
乡约组织对于当时的中国的主要作用是:一、解决中国眼前的几大问题,包括毒品问题、匪患问题等;二、乡村组织可以实现一个理想的社会。
四、问题与思考。
1、中国旧社会是否有阶级的问题。
梁漱溟先生对于阶级的定义是,“在一社会中,其生产工具与生产工作有分属于两部分人的形势——一部分人具有生产工具,而生产工作乃委于另一部分人任之……遂造成剥削与被剥削的两面。”并认为中国社会没有这两面,因为土地自由买卖人人得而有之遗产均分,而非长子继承制;蒸汽机、电机未发明,乃至较大机械亦无之。这三点原因造成了中国生产工具没有被一部分人垄断。但是第一点“土地买卖人人得而有之
乡村建设理论读书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