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雨
杜 甫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初唐有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长安,后又去应考科举,因李林
春 雨
杜 甫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初唐有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长安,后又去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故终生未成进士。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春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读书思考
1.同桌读,互相正音,评议。
2.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组内不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注释】
:季节。
2、乃:就。
:暗暗地,悄悄地。
:滋润万物。
【译文】
好雨好像知道下雨的时节,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赏 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善解人意。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接下来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宝应元年(762)春天,杜甫这时居住在成都草堂。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有旱灾,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他以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心情来描写这场春夜细雨。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写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情调明快。诗中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春雨有什么特点?
写出了春雨轻、柔、细、密,善解人意、及时无声地滋润万物的特点
扩展练习
1.想一想,春雨还飘落在哪些地方?它还带来了哪些变化?
2.搜集描写春雨的古诗、儿歌、歌曲等。
1、古诗两首之春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