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论文
1影响因素
心血管疾病患者急症抢救频率高,护理难度大、技术性强,监护及救治使用仪器众多、操作复杂,要求心内科护士具备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更多的责任心。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护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论文
1影响因素
心血管疾病患者急症抢救频率高,护理难度大、技术性强,监护及救治使用仪器众多、操作复杂,要求心内科护士具备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更多的责任心。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许多新技术、新业务、新仪器需要护士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继续教育制度的实施和普及,又使之面临着知识结构更新和考核的压力。心内科护士在完成繁重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利用有限的休息时间自学和深造,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且长期得不到缓解,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女性生理上的特殊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都会由于内分泌的改变出现一些心理及情绪上的改变,如焦虑、忧郁、烦躁等。随着90后护士逐渐踏入工作岗位,其本身也多为独生子女,石彩秋的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护士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护士及国内常模,并且与年龄和护龄呈反比。受到社会上传统“重医轻护”观念的影响,以及付出的劳动与收入不相称、职称晋升困难,使得一部分护士职业认同度不高,产生无价值感。加之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面对工作中的应激情况时,不能有效地进行调节和平衡,长期的压力蓄积导致心理健康受损。
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心内科是一个专科性极强的科室,患者常急诊入院,病情危重,对护理配合的要求高;同时患者病情变化多,监测时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反应迅速,随时准备抢救,使得心内科护士经常处于一种高强度、长时间的持续应激状态。对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不能间断,无法正常交接班常常使护士连续工作;心血管疾病多夜间高发,护士一人值夜班时工作量大,不仅体力消耗巨大,而且精神紧张度非常高,睡眠剥夺又放大了其负面影响,使得心内科护士工作疲溃感的程度显著高于其他科室。心血管疾病病死率高,时常是经过紧张、忙碌的抢救仍未挽回患者的生命,加之家属生离死别场面的负性刺激,不可避免地使心内科护士产生心理上的挫败感,进而怀疑自身和工作的价值。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深,群众法律意识增强,护理文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心内科患者抢救时紧张忙乱,无法在执行医嘱的同时兼顾记录病情变化,口头医嘱多,增加记录出现错漏的概率,使得护士时刻处于过度谨慎的状态,甚至出现强迫症表现。医院环境及人际关系构成复杂,护士需要协调处理好与同事、上级、医生、患者之间的关系,当科室的气氛不融洽,同事之间的配合欠默契时,无形之中增加了工作压力。而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护士往往成为患者迁怒的对象,承受无端的指责、谩骂乃至人身攻击,长期的紧张甚至惊恐势必导致心理健康状况的恶化。
现在大力提倡的人性化护理和整体护理模式,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而床护比不能达标一直是我国医院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在编护士在承担繁重的临床护理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做许多非护理性工作,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的状况。利益分配机制始终未能理顺,工作量、风险与收入不成正比,工作在一线的护理人员难免出现心理落差。现今医患关系恶化,出现医患
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