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人观.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人观.doc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人观论文关键词: 圣人圣人观利弊论文摘要: 圣人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道家、儒家、佛家都极为重视圣人问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对传统文化中的圣人观作进一步的梳理,重新发掘圣人传统在今天的现实价值。本文简单追溯了“圣人”观念及其历史演变,分析了朱熹、王阳明的成圣观点,并总结了圣人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人观。一、“圣人”观念及其历史演变中国人的圣人观念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萌芽、形成、发展、凝聚而成的。圣人原指聪明、有智慧的人,并不像后人说的那样祟高无比。所以,古人如果自视甚高,也称自己为圣人。而《现代汉语词典》对“圣人”的解释是:“旧时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物,如孔子从汉朝以后被历代帝王推崇为圣人; 封建时代臣子对君主的尊称。”但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所呈现的圣人观念,却远非原初概念所能涵盖。“圣人”观念一直在发生演变与累积。“圣人”被崇高化、理想化、神秘化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名存实亡,诸侯兼并称雄,战争频繁。这是一个需要英雄和创造英雄的时代。于是诸子百家争相创造符合自己理想的英雄,人们均称之为圣人。儒家高扬人伦道德绝对至上的精神,塑造了“博施”、“济众”( 《论语· 雍也》)、“修己以安百姓”( 《宪问》)、“人伦之至”( 《孟子· 离娄上》) 的圣人。而墨家所塑造的圣人则是这样的英雄人物:“制为节用之法,制为节葬之法”( 《墨子· 节用》),“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 《法仪》),“列德而尚贤”( 《尚贤》),“唯以尚同为政”( 《尚同》),“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 等等。道家主张无为,因此他们心中的圣人是这样的:“圣人之治,虚其心,食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老子》) 法家一切任法,认为圣人治理天下,是通过“正明法,陈严刑”的手段, “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省老得随,孤幼得长,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 《韩非子· 奸劫拭臣》) 。总之,各家有各家的圣人形象,所同之处是各家都倚仗自己的思想原则去重新塑造圣人形象。于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圣人观念被附着了越来越多的含义。总体来看,体现了以下特征: 第一,圣人被智慧化。圣人原本表示聪明者、智慧者,但在演化过程中,圣人原初内涵中表示聪明、智慧的要素被充分扩大和强化了。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圣人要清天君、正天官、备天养、顺天政、养天情而全天功! 要做到这些自然要具备超人的智慧和能力,要“知通乎大道”。这就把“圣人”和“道”直接联系在一起,构成其整个圣人观的基本内核。中国古人对于“道”、对于圣人的情感均是非常虔诚的,他们将“道”视为贯穿整个自然宇宙和社会人生的普遍准则,而将圣人视为这种普遍准则的最高体现者,认为“唯圣人究道之情,唯道之法”( 《鹃冠子· 环流》) ,甚至认为“道便是无躯壳底圣人,圣人便是有躯壳底道”( 《朱子语类》卷一三《本朝四· 自熙宁至靖康用人》) 。惟圣人能够体现“道”的精神、把握“道”的真理,那么圣人无疑是天地间智慧最高者。第二,圣人被神秘化。中国历史上“圣”、“神”二字经常连在一起使用。《尚书· 大禹漠》有言:“帝德广运,乃圣乃神”。“神”和“圣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人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60 KB
  • 时间2017-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