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未来20年发展概要 最新官方文件摘要
本周末,上海市规土局正式发布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这一官方文件透露了大量上海未来20年发展的重要信息,以下为其中重点信息的原文摘要(官方发布原文全文可点备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基地,用地面积不少于150平方公里;重点建设浦东大飞机、嘉定汽车、长兴岛造船、宝山精品钢铁、临港高端装备等产业基地。
中心城保留少量工业用地,郊区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控制在15%-20%。至2040年,全市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控制在10%-15%。吴淞、吴泾、高桥石化、大场、星火等地区优先考虑公共活动功能和休闲游憩空间的补充完善,研究推动金山石化等大型工业基地的转型发展。
黄浦江两岸地区结合重点地区建设,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博物博览、传媒等功能,成为世界级滨水文化功能带。苏州河沿线地区结合城市更新,重点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艺术、休闲等功能。延伸延安路-世纪大道文化交流走廊,引导会展、娱乐、演艺类文化设施集聚,提升城市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水平。佘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形成具备休闲旅游、文化娱乐、会议服务等复合功能的市郊型旅游度假地。环淀山湖地区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推动水乡古镇文化休闲和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
整合人民广场等传统的文化集聚区的资源,加快世博会文化博览区、徐汇滨江、环上大国际影视区、虹桥国际舞蹈中心等重点文化集聚区建设。
完善市级综合性体育中心的布局和功能,加强高等级专项体
育场馆和训练基地的建设,满足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需
提升杨浦、闵行等高等教育集聚区的能级。在虹桥等地区打造医疗功能集聚区。提升人民广场、陆家嘴、徐家汇等标志性景观区域的空间品质,打造世博地区、虹桥商务区、黄浦江沿岸等标志性区域,保护朱家角、枫泾等历史文化名镇以及佘山、淀山湖等郊区重点景观区域的整体景观格局。
形成陆家嘴、北外滩、南外滩、徐家汇、佘山等地区的城市眺望点,控制好城市眺望点之间或与重要公共空间之间的若干视线通廊。
住房布局主城区严格控制商品住宅用地规模,优化和完善居住环境、设施配套与交通支撑。
新城加强人口和就业集聚,适度新增住宅用地,在重要节点积极引导混合的住宅类型和适宜的开发强度。
新增住宅用地供应向重要的新城倾斜,根据地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交通设施条件,控制住宅用地供应节奏。提供适量的、拥有便捷公共交通和完善公共服务的人才公寓;建设若干交通便利、环境优良、设施完善的国际化社区;建设或改造一批适老性住宅,提高社区适老性设施建设标准,重视适老性住宅的内部功能和细部设计,实现全市新增住宅适老性达标率达到100%,倡导适老性住宅与普通住宅混合布局,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交往与多样化生活。
适度提高租赁住房比重,增加市场型和保障型租赁房供应,降低生活成本,促进人才流动,提高全市租赁性住房比重。完善住房租赁管理制度,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化住房需求。
交通体系
适度加密中心城北部地区、东部地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在中环附近预留构建城市轨道环线的可能性,增强沿黄浦江等主要客运走廊的骨干公交服务功能。
在中心城周边地区构建重要交通枢纽、公共活动中心、重点发展地区之间的轨道快线,完善虹桥枢纽交通疏解通道,通过强化枢纽集聚效应支撑支撑市级副中心功能。
完善南北向进出中心城的切向通道布局,优化重点更新地区的路网结构,全面构建地面公交专用道系统,发展多元辅助公交,缩短平均通勤时间。
强化“一张网、多模式、广覆盖、高集约”的规划理念,建立由区域城际铁路、轨道快线、城市轨道、中低运量轨道等构成的轨道交通系统。充分发挥铁路服务城市客运交通的功能,利用既有铁路支线开行市郊客车,实现桃浦站、北郊站等货运场站功能的转型,优化调整高速公路通道、立交枢纽与城镇的空间布局的关系,建立1小时交通圈,形成效率和运量并重的客运交通走廊。
各新城规划1条以上城际铁路或轨道快线通过在既有干线公路和市域轨道交通系统基础上,构建轨道快线、市郊铁路,大力发展公交骨干线路加强轨道交通沿线新建和更新项目的控制和引导,围绕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及车辆基地,加强土地的集约、综合和立体开发,促进主城区空间立体优化,减少居民出行距离。优化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土地使用等相关技术规定,为未来水上飞机、自动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发展创造条件。重点新市镇实现
15分钟接入市域轨道交通网络浦东国际机场以航空制造及研发、综合物流等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以总部经济、商务服务为主。
强化铁路虹桥站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主枢纽的功能,加快区域铁路网络建设。
加强浦东国际机场衔接上海铁路枢纽的通道建设,形成多方向辐射区域的网络格局。
优化芦潮港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功能,预留陆域与大洋山港的公铁复合通道。
预留上海机场与邻
上海未来20年发展概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