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地质环境与健康.ppt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9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
一、地质环境:地质特征与元素分异和人体健康

二、地壳岩石矿物成分差异与地方病

三、地壳物理特征与人体健康
四、环境与长病
地质环境和氟中毒病
地质环境和氟中毒病
(二)对牙齿的损伤
氟斑牙(dental fluorosis) 是地方性氟中毒最早出现的体征,出生在高氟地区者几乎均可患氟斑牙。当体内进人过量氟时,大量的氟沉积于牙组织中,可致牙釉质不能形成正常的棱晶结构而形成不规则的球状结构,产生斑点,在此不规则的缺陷处色素沉着,呈现黄色、褐色或黑色,同时牙的硬度减弱,质脆易碎裂脱落
地质环境和氟中毒病
地质环境和氟中毒病
氟斑牙:分三型:
①白垩型:牙齿无光泽、粗糙,似粉笔状;
②着色型:牙面呈微黄,黄褐或黑褐色;
③缺损型:牙釉质受损脱落,呈点状、片状或地图形凹状,或呈广泛的黑褐色斑块,且有浅窝或花斑样缺损,深度仅限于釉质。
以上每型又可分为三度:
①轻度:需在充足光线下仔细辨认;
②中度:肉眼即能明显辨认;
③重度:对面讲话时即能辨认。
地质环境和氟中毒病
氟斑牙的发病年龄,一般乳齿患病较少,恒齿多见,以7-15岁发病率最高。
氟骨症一般都在10或15岁以后发病。患病率和病情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和加重。
氟斑牙是地方性氟病的敏感指标。患氟斑牙者不一定有氟骨症,而患氟骨症者往往有氟斑牙。但成年后迁入病区而患氟骨症者,一般均无氟斑牙。
地质环境和氟中毒病
防治措施:
(1)改用含氟量低的水源;
(2)在含氟量高的饮水不能改变水源的情况下,可采取除氟措施:例如用碱式氯化铝每升水加O.58,作混凝沉淀除氟,或用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除氟;
(3)改变生活燃煤的习惯,改进炉灶,装置排气管道,并改变用煤堆直接烘烤粮食的办法;
(4)结合土地整治和农田基本建设,采取疏通河道、改造盐碱土壤、平整土地和植树造林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以减少氟化物的蓄积。
地质环境和氟中毒病
氟的卫生标准

我国现行饮水、空气、粮食和蔬菜等氟化物卫生标准如下:;, mg/m3;大米、面粉、豆类、蔬菜、;。。
地质环境和氟中毒病
地质环境与碘缺乏病
程度不同的碘缺乏对机体不同发育时间所造成的损害,包括缺碘地区出现的胎儿早产、死胎、先天畸形、亚临床型克汀病、单纯聋哑、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等。
人体中的碘80%~90%来自食物,10%~20%来自饮水,5%来自空气。
病区地质环境特点:4种环境类型
碘缺乏病分布规律是:山区>丘陵>平原。
(1)山地、丘陵碘淋溶型,碘浓度极低,如天山、秦岭;
(2)泥潭沼泽碘固定性,碘丰富,因被吸附固定,不易析出,碘浓度偏低,如东北三江;
(3)沙土渗漏贫碘型,如沙漠边缘、大河道;
(4)石灰岩碘低度型,因水中多钙、镁离子,阻碍碘的吸收,还可以加速碘的排泄,如云贵石林区。
地质环境与碘缺乏病
疾病分布
碘缺乏病流行的原因是土壤中缺碘。在冰川冲刷地带和洪水泛滥平原,土壤中的碘长期丢失。我国碘缺乏病除上海等少数地区外,全国各地几乎都有流行,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山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形倾斜,洪水或雨水冲刷严重,有的降雨量集中、水土流失大、土壤中碘元素含量极少。除上述山区外,一些内陆丘陵、平原地带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一般的规律是山区高于平原,内陆高于沿海,农村高于城市。
地质环境与碘缺乏病
人群分布
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往往在儿童期开始出现,青春发育期急剧升高,40岁以后逐渐下降。女性的最高患病率多在12~18岁以内,男性在9~15岁之间。以后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男性成年后,该病患病率逐渐下降,而成年女性由于月经周期、怀孕、哺乳等生理因素,碘缺乏病患病率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造成女性多于男性。
地质环境与碘缺乏病
地质环境与碘缺乏病
碘主要存在于人体甲状腺
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甲病)主要症状是甲状腺肿大。

地方性克汀病
(地克病)症状为呆、小、聋、哑、瘫
弥漫型
结节型
混合型
神经型
粘液水肿型
混和型
地质环境与碘缺乏病
地质环境与碘缺乏病
最常见的防治措施是食用加碘盐和海产品;对患者服用或注射加碘相关药剂。
防治根本途径: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寻找碘含量适宜的地下水或地表水

地质环境与健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36.17 MB
  • 时间202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