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赤壁赋精品
第一张,共二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一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一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第八张,共二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一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写作背景
第九张,共二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一
,也叫散文赋、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赋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
赋
第十张,共二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一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 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置身于良辰美景中,作者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为全文定下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十一张,共二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一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十二张,共二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一
这一段是过度的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继续描写“泛舟”时的欢快心情,“于是饮酒乐甚”一句,点出“乐”字,古人往往“痛饮”伴随着“狂歌”,承接上文的欢乐之情。 苏轼在描写箫声时,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泪下。这箫声,当然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当然要引起苏轼的惊讶,由客人的 回答带出下文。这就是启下写“悲”。
第十三张,共二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一
第三段,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第十四张,共二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一
作者虽然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 的悲愤,但醉翁之意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阐明万物的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哀。
第十五张,共二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一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十六张,共二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一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是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第十七张,共二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一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不朽的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十八张,共二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一
苏轼的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固然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理想的坚持,身处逆境依然豁达、自信、乐观,也表现了他随缘自适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从流连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江山无尽,风月长存,作者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又回到“乐”字上来。
第十九张,共二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一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向政敌作了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第二十张,共二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一
⑴《赤壁赋》“以文为赋”的美学特征:骈散结合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艺术特色
第二十一张,共二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一
⑵形象优美,善于取譬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第二十二张,共二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一
⑶情﹑景﹑理融为一体: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
赤壁赋精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