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姜夔《续书谱》.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姜夔《续书谱》
总论
原文
真、行、草书1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2等。圆劲古淡,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然而真草与行,各有体制。欧阳率更3 、颜平原4 辈以真为草):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说陈留人。名虔礼,字过庭。一生坎坷,四十岁后方官率府录事参军,后遭谗早卒。工书法,擅正、行、草书。其所著《书谱》,见解极为精妙,被誉为书文俱佳,妙尽其趣,为历代书法家所重。
10参稽:研究查考。
译意
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就以楷、行、草书的技法而论,究其渊源,大都来自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再从气韵来看,字的圆劲古淡,就是来自虫篆;点画带有波磔的,就是来自八分;笔锋有转换向背的,就是来自飞白;运毫简便痛快的,就是来自章草。可是,楷书、草书与行书,在形成自己的规范之后,就各有各的艺术特性,是不能混淆的。欧阳询、颜真卿等人用楷书的技法来作草书;李邕、李建中等人用行书的技法来作楷书,足见我国书法艺术可互相借鉴,而又各领风骚。因此,可以知道古代的书法家,大都学有专长,功底深厚,有专工楷书的,有专工行书的,也有专工草书的,各有自己的特长,但真正是兼工两种书体,都能写得出神入化,这是不容易达到的。有人说:“草书一千字,抵不上行书十字;行书十字,抵不上楷书一字。”他的意思可能认为写草书非常容易,写楷书就非常困难,这种观点,难道他真懂得书法的奥秘吗,书家在挥毫的时候,如果完全模仿古人,那就像优孟衣冠,缺乏神情;如果特别把字写得剑拔弩张,那么就会显得粗俗,不堪入目。我们要潜研书法,贵乎循序渐进,逐步通晓真、草、隶、篆等各种技法,达到心手相应,挥洒自如,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才算达到书法艺术完美的境界。白云先生和欧阳询的《书诀》,对于书写技法,论之甚详,孙过庭对于书法理论也说得十分扼要,都可
作为参考。
解说
真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在笔划的根源上都是从古代书体上来的,只是在结体上各有不同而已。说欧阳询、颜真卿一些人用草书的笔意写真书,李邕、李建中一些人用行书的笔意写真书,书体虽有不同,而用笔可以互异,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只要融会了运笔方法,在你写真书的时候,如果能运用行草的笔意,写出字来可以生动流畅;如果运用真书的笔意写行书,写出字来,可以严庄大方,二者互通,更为得体。所以古人专攻某一书体的书家,也不能不理解别种书体的写法。唐太宗李世民论书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用意与此相似,如此写来,在形势虽不能兼美,而实质上可以兼二者之长,也是可以的。
至于“草书易而真书难非真知书”的道理,说是在于“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如何才能做到“心手相应”呢,他举出了白云先生、欧阳询二人的《书诀》以及孙过庭的《书谱》,
2
这里不妨略述其概:王羲之有《记白云先生书诀》一段,谓:“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大意说书体的结构在于气的连贯,而气有阴阳,本于人的个性,而表现在用笔上。这就和真与草的笔划源流结合起来了。欧阳询《八诀》如“永字八法”。其《传授诀》有云:“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看来也在气势上着意。至于孙过庭《书谱》,字数较多,涉及的方面较广,不便归纳,但就论真草一段有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这里说的使转,是指由笔划到结体的过程,所谓情性就是指结体所表现的精神。这两者何以真与草相反呢,他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犹如《草诀歌》所说,“有点方为水,空挑都是言。”渭水写作偏旁作三点或二点,而言字旁写作空挑这两者只差一点便大有分别。又如“真亏点划,犹可记文”,如真书写马字旁,繁体字下边四点,写作三点,还能认识,而今天只写作一横也可以,在草书上就不能如此。诸如此类,都能说明笔划与结体的不同写法与作用,但无论何种书体,都要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才能运用自如。在这段文字中,能明白了这些道理,对下文便可以不致迷失方向了。
真书
原文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1 ,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矧4 欧、虞、颜、柳5 ,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谓如“东”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体”字之大,“朋”字之斜,“党”字之正,“千”字之疏,“万”字之密,画多者宜瘦,少者宜肥。魏晋书法之高,良田各尽字之真态,不以

姜夔《续书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kusha
  • 文件大小81 KB
  • 时间202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