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现金支付对现金的替代作用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支付手段的不断创新,依托银行卡和互联网技术的非现金支付方式在用户体验和便捷性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以电子支付为代表的非现金支付方式因其交易成本低廉,资金流转高效非现金支付对现金的替代作用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支付手段的不断创新,依托银行卡和互联网技术的非现金支付方式在用户体验和便捷性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以电子支付为代表的非现金支付方式因其交易成本低廉,资金流转高效等优势越来越被消费者接受和使用,不带钱包出门的“无现金”生活成为新的潮流。而传统社会的现金支付方式似乎在渐渐“失宠”。
【关键词】现金支付 非现金支付 替代作用
一、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支票,本票,汇票和银行卡即“三票一卡”为主体,以支付宝等网络支付结算手段为核心,以兑换,委托收款,电子结算等方式为补充的非现金结算体系。本文在理论阐述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非现金支付工具对现金的替代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就发展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二、相关理论综述
(一)现金结算的概念和特征
现金是货币的一种形式,具有支付手段的职能,自其产生以来一直是重要的结算工具。所谓现金结算是指在商品交易、劳务供应等经济往来中直接使用现金进行应收应付款结算的行为,是货币结算的主要形式之一,具有直接便利、不安全性、。
(二)非现金结算的概念和特征
非现金结算,也称转账结算,是指不使用现金,通过银行将款项从付款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直接划转到收款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的货币资金结算方式。我国目前的结算以汇票、支票、本票为主体,增强了结算方式的通用性、灵活性、安全性。
三、我国非现金支付体系的发展现状——以银行卡为例
我国银行卡的起步较晚,是从代理卡是我国银行在总结代理境外信用卡业务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据统计,至2011年,我国银行卡的发行量已经超过26亿张,速度可见惊人,但相比国外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目前我国银行卡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特征:(1)发展环境得到优化;(2)发行规模增大,业务功能得到升级;(3)合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4)银行卡发展国际化。
四、我国非现金支付体系的特征
(一)非现金支付笔数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现有的非现金支付主要包括电子支付、票据、银行卡以及贷记转账等形式。2016年我国非现金支付1251亿笔,支付金额3687万亿元占整个支付系统超过72%,其中电子支付约2500万亿,占非现金支付金额68%。
(二)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快速增长,主要扩张动力来自移动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支付用户由PC端向移动端迁移。移动端购物、网贷、在线货币市场基金等互联网金融服务迅速增长,叠加扫码支付和NFC支付在线下场景的快速布局,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据统计数据显示,,同比增长382%。
(三)支付用户向移动端迁移带来移动支付占比大幅提升
据统计数据显示
非现金支付对现金的替代作用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