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
溶解组分的存在形式
单一离子形式: Ca2+, Mg2+, Na+, K+, Cl-, F-
络阴离子形式: HCO3-, SO42- , CO3 2 -, NO3 2 -
复杂络合物(离子对)V
二氧化碳;有的地方还有甲烷
硫化氢还原环境
水中不含自由氧或其它强氧化剂,
含大量H2S; Fe和其它许多金属不移动;
Eh值一般﹤ 0 V
硫化氢;甲烷和其它碳氢化合物
根据空气迁移元素组成划分的三种氧化还原环境
(3)水迁移的标型元素
以真溶液或胶体迁移,Cl-、SO42-、 HCO3-、 Na+、Ca2+、Mg2+等
水迁移的标型元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天然水的酸-碱条件。
根据水迁移元素的组成,水迁移环境可划分为6个类型
水迁移环境
标型离子
强酸型(pH ﹤4)
标型离子是H+,局部为SO42-,Fe3+等,主要为硫化矿床氧化带的水
酸型( 4 ﹤ pH ﹤)
标型离子是H+,有机酸阴离子
中性和弱碱性重碳酸钙型( pH =~)
标型离子是Ca2+和 HCO3-
中性和弱碱性氯化物—硫酸盐型
标型离子是Cl-、SO42-和Na+
中性和弱碱性石膏型
标型离子是Ca2+和SO42-
碱性苏打型(pH ﹥)
标型离子是HCO3-,Na+
根据水迁移元素组成划分的水迁移环境类型
地球化学垒
定义:表生带内在短距离内元素迁移的条件明显改变,并导致化学元素浓集的地段。
类型:根据其形成原因,分为:
(1) 机械垒:水流运动速度改变的地段,金、锡等的冲积矿床的形成;
(2) 物理化学垒:物理化学状况、特别是酸碱与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而形成。氧化垒、还原垒、酸性垒、碱性垒、蒸发垒、吸附垒
(3) 生物垒:生物累积作用形成。土壤腐殖质层,微生物群
1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过程中的 几个主要作用
溶滤作用(溶解作用)
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氧化还原作用
混合作用
浓缩作用
第二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过程中的 几个主要作用及影响因素
溶滤作用(溶解作用)
(1)定义:岩石中某些组分进入水中的过程.
对于矿物而言,溶滤是指不破坏其结晶格架,而有一部分元素进入水中的过程.
通常所说的溶滤作用也包括溶解作用.
不同总溶解固体的地下水,溶滤作用的特点不同:
淡水:溶解难溶盐为主,具有代表性的阴离子是HCO3-,SiO32-, 阳离子是Ca2+、Mg2+;
随着TDS增加, 溶解较易溶盐为主,阴离子以SO42-为主,是中等或稍高TDS的地下水;
在高TDS的水中, 溶解易溶盐为主,Cl-离子占首位,它与主要阳离子形成易溶盐。
(2)溶滤作用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
溶滤作用与地下水中HCO3-,Ca2+,Mg2+的形成:
大气降水降落过程中吸收了大气中的O2和CO2,进入地下后又吸收了土壤中因有机质氧化而产生的CO2 ,因此,大气降水不仅可以溶解NaCl, CaSO4等易溶物质,而且可以溶解较难溶解的CaCO3:
一段时间后,易溶盐类因快速溶解而消失,形成以溶解碳酸盐或硅酸盐为主的溶滤作用,导致了低矿化度的HCO3—Ca,HCO3—Ca—Mg水。
CaCO3 + CO2 + H2O Ca2+ + 2HCO3-
在火成岩地区,溶滤富含Na+,K+矿物的火成岩的结果是,形成低矿化度的HCO3-Na或硅酸和硅酸-重碳酸盐水。
溶滤作用与地下水中SO42-,Ca2+的形成:
溶滤作用造成地下水的矿化度增加的另一个来源是硫酸盐,其中主要是硫酸钙。地下水溶解石膏和硬石膏后,便形成矿化度较高的SO4-Ca水。
溶滤作用形成的SO4-- g/L 左右。
当水变为SO4-Cl-Ca时,矿化度可更高。在缺乏氯化物的硫酸盐水中, g/L ,那么不仅是硫酸盐矿物的溶滤,可能还有硫化物的氧化。
CaSO4·2H2O Ca2+ + SO42- + 2H2O
溶滤作用与地下水中Cl-,Na+的形成:
主要是盐岩的溶解,例如溶解海相沉积岩,盐矿床等,可形成高矿化度的Cl - Na, Cl -Na-Ca水。
(3)溶滤
3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